鮮少有人知曉,這位被游戲角色化的女子,她的人生遠比游戲技能更跌宕,當沉迷于虛擬角色的技能連招時,更該觸摸真實歷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官婉兒墓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qū)空港新城,現(xiàn)墓志銘收藏于陜西考古博物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3年當考古隊清理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這九個篆字時,所有人都激動不已,因為這正是失蹤千年的上官婉兒之墓。然而墓中既無棺槨也無珍寶,僅一方青石墓志銘靜靜躺臥。碑文開篇便甩出重磅炸彈:“年十三為才人”。在唐代,正五品的稱號為“才人”,掌宴寢禮儀,可參與宮廷文化活動。按時間推算,上官婉兒13歲時應為唐高宗李治的妃嬪,《新唐書》白紙黑字記載:她14歲才被武則天提拔,靠“援筆立成,皆如宿構”的才華青云直上,最終以“巾幗宰相”身份掌詔命、議朝政。其祖父上官儀,乃唐朝著名御用文人,因與武則天不和被誣陷殺死,尚在襁褓的她便與母親淪為婢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墓志銘中有“年十三為才人”的記錄,直接抹去了她不堪的奴婢身份。中國社科院唐史研究員指出:“唐代選妃需三代清白,罪臣之女絕無資格。武則天此舉,恰似為婉兒鑄就了“才女”的人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試猜想: 武則天或許在婉兒身上看見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同樣出身受挫(武則天父輩曾被貶),同樣以才學逆襲。替婉兒偽造履歷,既為培植心腹,也為證明“寒門貴女”的執(zhí)政合法性。正史記載與墓志銘相較,歷史矛盾之處遠非一處,恰恰印證了歷史書寫的話語權之爭。正所言:“墓志是給后人看的體面簡歷,而史書藏著勝利者的審判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官婉兒墓志銘的出土,不僅揭開了武則天為她“洗白”的證據(jù),更折射出唐代女性突破身份桎梏的掙扎。從罪奴到昭容,從掖庭到朝堂,她的故事比宮斗劇更跌宕——有人看見權謀算計,有人讀出血淚逆襲,而那塊空冰冷的墓志銘,仿佛在訴說:歷史真相,從來不止一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