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季積肥的經(jīng)歷

轉(zhuǎn)眼間,在白城附小的小學五年制教育就這么順利的“混”下來了,為什么叫做“混”實則是因為反思過往,我們當時在學校里的知識學習并不深入。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教育內(nèi)容以“老三篇”和毛主席詩詞為主,輔以學工、學農(nóng)、學軍的實踐活動。這些經(jīng)歷雖然豐富了我們的童年,但在知識體系的構(gòu)建上卻顯得相對薄弱。每天,除了學習既定的課程內(nèi)容,我們還要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如挖防空洞、冬季積肥等。學校老師規(guī)定你要積肥多少筐數(shù),記得當時我和小伙伴約好每人挎著藤條編織的筐,沿著白城的各條馬路去撿馬糞、牛糞。這項看似簡單實則充滿挑戰(zhàn)的任務,不僅鍛煉了我們的身體,更讓我們學會了觀察與等待。隨著撿馬糞的次數(shù)增多,后來也變的經(jīng)驗豐富了,看到馬車從身邊經(jīng)過,馬尾巴翹的老高就知道要拉粑粑了,然后就會跟著馬車一路小跑,當時白城還是土路,馬車一過塵土飛揚,我上氣不接下氣的跑到馬車跟前,拾起熱氣騰騰冒著煙的馬糞就往藤筐上放,當時的心情特別的滿足,覺得這一趟小跑沒有白費功夫。除了撿到熱乎乎的馬糞,還會撿那些被凍的像冰塊一樣的馬糞,所以,手中還要準備一把小鐵鏟子,遇到這樣的馬糞還要鏟半天,直到把整個藤筐裝滿才算圓滿的完成任務,回到班里,班長會記錄每位同學積肥的筐數(shù)。這樣的積肥任務需要我們小學生在寒假里也要完成。我感覺我積肥的數(shù)量并不高,比起有些同學積肥的數(shù)量可是差老遠了,他們可以達到幾百筐,真是令人咂舌!這樣的經(jīng)歷,雖然現(xiàn)在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那個時代獨有的記憶。

(二)附小小學畢業(yè),白城一中上學

到了上中學分配的時候,我被分配到離家里比較近的白城第一中學。網(wǎng)上是這樣介紹的:“白城第一中學始建于1954年,1959年晉升為吉林省重點學校,歸屬白城地區(qū)專員公署,1980年被重新確定為吉林省首批辦好重點高中?!?/p>

進入白城第一中學后,學校的歷史悠久且輝煌,然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卻并未能激發(fā)起我們對學習的熱情。由于讀書與未來的職業(yè)選擇并不直接掛鉤,甚至可能面臨下鄉(xiāng)的命運,因此許多同學對學業(yè)并不十分上心。我也在這樣的氛圍中,度過了相對自由的中學時光。我父母對我讀書也不怎么管教,我也就自由自在地在大院和學校兩頭游走,每天背著書包上學,中午回家吃飯睡覺,下午繼續(xù)上課,似乎沒有明確的目標與追求。

中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再一次被之前從附小調(diào)到白城一中教音樂的趙老師選入白城第一中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到了一中宣傳隊看到了許多高年級的優(yōu)秀學生,以及他們手中的各式樂器就非常的羨慕,一中宣傳隊竟然還有樂隊,樂隊有小提琴,手風琴,還有打鼓、吹號的等等五花八門的樂器,以前都沒有見過啊,特別是我們201大院有位高年級的男生叫桑京生,他的手風琴拉的特別棒,我觀察到他經(jīng)常和一位拉小提琴的女生聊天,拉完一首曲子之后就又開始聊天,聊的那叫一個熱乎啊,這讓我既生氣又嫉妒,她怎么可以這么放肆地勾搭我們院的男生呢?因為我在大院經(jīng)常會聽到桑京生大哥在他家那棟樓房頭的墻角下,(好像他家住在校官樓)拉手風琴,我特別喜歡他拉的那首紅色娘子軍里的一首舞曲,旋律太好聽了,讓我如癡如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白城一中二年五班大合照(前排右2是我)

很羨慕宣傳隊的樂手們,他們能夠用樂器表達情感,也渴望能夠擁有這樣的能力。后來我回家就吵著讓我爸媽給我買一把小提琴,我要學習小提琴,看到宣傳隊拉小提琴的同學都很洋氣也很有面子,媽媽就是不給我買,她說,家里有把二胡你學吧,媽呀,我家那把我父母都拉了多少年的老舊二胡,我才不稀罕呢,雖然我曾經(jīng)和我媽媽學過怎么拉二胡,但是我對拉二胡的興趣始終提不起來,我覺得,拉二胡太土氣了,哪有拉小提琴洋氣,怎么和父母央求父母還是沒有答應。當時父親的工資是97元,母親的工資大概35元(因為媽媽長期病休,只能開這點工資)他們每月加在一起有130元左右,一把小提琴要30多元,在當時來講算奢侈品吧。在當時,一把小提琴對于我們家來說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父母的選擇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這卻在我心中埋下了遺憾的種子。

如果那時我父母給我買了我喜歡的樂器,說不定我現(xiàn)在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呢,因為我的五姑就在廣東省歌舞團擔任小提琴演奏家,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影響我想學習小提琴的原因之一。父母就這么堅定的把我的興趣愛好扼殺在搖籃之中,我現(xiàn)在清醒的認識到絕不能在孩子提出他們喜歡的愛好去反對,要積極的支持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相反也許會造成很多有天賦的孩子造成逆反心理而耽誤前程。多年之后,女兒跟我提出要求學習古箏,我立馬就答應了,因為我知道,我曾經(jīng)為了我的興趣愛好而向父母提出要求時被父母一口回絕而感到難過!

后來我看到大院里有好幾個女孩都背著小提琴在一中宣傳隊進進出出,經(jīng)過刻苦的訓練,最終能拉出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真是讓我好生羨慕?。?/p>

我在一中宣傳隊因為年齡小什么節(jié)目都輪不到我,讓我很郁悶,每天到宣傳隊看著高年紀同學們有說有笑的排練節(jié)目,我們只能坐著冷板凳干瞪眼,心情很低落,覺得在宣傳隊呆下去也沒什么意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為我們班表演結(jié)束后拍下的一張化妝照片(前排左一是我,右二是楊老師)

后來全校組織的文藝匯演,作為班上的文藝委員,我負責組織并排練節(jié)目。我們的班主任也積極為我們出謀劃策,最終我們呈現(xiàn)出了一個精彩的舞蹈節(jié)目。這次經(jīng)歷不僅鍛煉了我的組織能力,也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藝術(shù)的魅力。

盡管如此,我并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在宣傳隊里,雖然因為年齡小而無法參與主要的節(jié)目排練,但我仍然積極參與各種文藝活動。后來,我還被選入學校的鼓樂隊,每天練習敲打西洋鼓。那段日子,雖然辛苦,但卻也充滿了樂趣與成就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3年回白城和白城一中同學合影,我在前排右六,楊春玉在前排右五

(三)轉(zhuǎn)學到十中

到了初中二年級 我轉(zhuǎn)學了,轉(zhuǎn)學到一所始建于1973年的市級中學-白城第十中學,懷揣著夢想與未知,踏入了白城市第十中學的校門。當時對十中什么情況都不了解,就這么傻傻的轉(zhuǎn)過去了,轉(zhuǎn)學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在白城附小的音樂老師李小范,他調(diào)到白城第十中學教授音樂,主管學校宣傳隊,他跟我說,十中是新學校,學校宣傳隊沒有什么人才,希望我過去挑大梁,一聽到可以挑大梁,于是,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然后我就積極的辦理轉(zhuǎn)學手續(xù)。轉(zhuǎn)學的手續(xù)也很簡單,只要申請就可以轉(zhuǎn)過去了。

在轉(zhuǎn)學的過程中,我還帶走了一位親密無間的好友——楊春玉。她是我在大院里的同班同學,我們每天一起上學放學,關(guān)系十分要好。她的溫柔與順從,讓我們的友誼更加深厚。即使在我做出轉(zhuǎn)學到十中的重要決定時,她也義無反顧地跟著我走了。

說到楊春玉,我覺得有必要介紹一下這位和我關(guān)系非常鐵的女同學。

楊春玉和我同是201大院子弟,她住在我家前面那棟樓,每天早上都會來找我一起上學,一起放學,我倆關(guān)系非常要好,主要是她什么都肯聽我的,我說什么她都笑一笑,沒有什么脾氣,她家好像是從山東搬到白城的,普通話中帶一點山東口音,就連我轉(zhuǎn)學到十中這么重要的決定,她都會義無反顧的跟著我走,后來大院解散了,我跟父母到了廣州,她留在了白城。然后大家南方北方天各一方,沒有任何聯(lián)系。2012年應大院子弟張兵同學的熱情邀請,組織白城一中的同學去了杭州聚會,落地杭州之后,是楊春玉和幾位一中的同學跑到機場接我,看到楊春玉那一剎那我驚呆了,中學時代的楊春玉,白皙的臉龐,兩腮紅撲撲的,一講話笑咪咪的,和眼前這位黑黑瘦瘦講著一口東北口音的中年婦女完全判若兩人,她見到我很激動抱著我就哭,我卻完全沒有感覺,因為,我真感覺不出她就是楊春玉,好像是另外一個人。歲月的痕跡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熱情與善良。

后來我聽到同學介紹楊春玉的經(jīng)歷比較坎坷,所以她現(xiàn)在和之前的容貌變化很大是可想而知。2013年大院子弟艷華熱情邀請白城一中同學一起到錦州相聚,我們再次相見,還去了一趟白城。然而,命運總是那么無情,不久后突然聽說楊春玉病逝了,患的甲亢和心衰,走時非常突然,讓我心中無比悲痛。更讓我難以接受的是,她竟然在53歲那年離我們而去。這一別,竟是陰陽相隔,讓我深感人生的無常與殘酷。

回首往昔,白城小學、中學見證了我青春的腳步。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樓一宇,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感謝那段時光,讓我結(jié)識了如此真摯的朋友,也感謝命運,讓我們有過一段難忘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