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自己,孤獨不敗
阿彌和弘愿老禪師,一起登上了五臺山黛螺頂,阿彌問道:一個人怎么克服孤獨感?有人說,人越老越孤獨,找不到伴侶會很孤獨,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音更孤獨,哪怕你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了,也不能常在身邊,還會孤獨。
可是,有一種有思想有覺知的禪者,他們穿越時空,常與圣人神交,他們喜歡清靜獨處,與自己對話,仿佛遇見了本真的自己,成為永遠的孤獨不敗。禪師啊!是不是人不能外求,遇見自己才能真正解脫孤獨感?

弘愿老禪師說檐角銅鈴。
黛螺頂上下著小雨。弘愿老禪師捻著菩提子,檐角銅鈴晃著,驚起檐下躲雨的灰鴿。他說阿彌你聽,五方文殊殿的鈴鐺各自響著,卻從不互相應(yīng)和。
世人總愛說“孤雁失群”,卻不見那寒潭里的白鷺,它獨立沙洲時,翅膀掠過水面會生出虹。檐前這串銅鈴,每片銅舌都刻著不同的梵文,風(fēng)來便各自吟誦,倒比齊聲唱頌更接近禪意。
老禪師指著青石臺階上落單的六道木葉。八月的山雨把葉子沖到溪澗里,它隨著漩渦打轉(zhuǎn),忽而卡在青苔石縫間??刹贿^半盞茶功夫,流水又托著它往山下飄去?!澳憧催@落葉,在石縫里停留時,不是正在遇見整條溪流的悲歡?”
前年老禪師在山門外遇見掃落葉的老僧。他總喜歡把曬干的白樺樹葉夾在《楞嚴經(jīng)》里,一日老禪師翻開泛黃的經(jīng)卷,忽見葉脈間蜷著只琥珀色的秋蟬。蟬蛻空空如也,卻在紙頁上拓出完整的翅紋。原來最深的相遇,往往發(fā)生在獨處時與萬物的神交。
老禪師叩了叩香案上的青瓷缽。晨鐘暮鼓在群山間游走,銅缽卻始終沉默地盛著清水。“求偶的蟋蟀在瓦罐里叫喚整夜,求禪的蟋蟀在月光下守著露水。你說哪個更寂寞?”老禪師往缽中投了粒石子,漣漪里忽然游來七條紅鯉。
黃昏時阿彌蹲在放生池邊。錦鯉聚散如水中云霞,卻有條赤鱗小魚獨自繞著殘荷打轉(zhuǎn)。它每擺尾便攪碎滿池夕陽,金粉似的波光竟比魚群更璀璨。原來孤獨是面銅鏡,能照見心底的萬頃琉璃。
倆人下山時又聞檐角鈴動。這次阿彌聽懂了:每只銅鈴都在風(fēng)中遇見完整的自己,它們的孤獨在虛空里共鳴成永恒的清音。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李松陽2025公歷0325《非常財富》 第02856篇 阿彌聞道第1016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