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牧青野
被網(wǎng)上刷到的一個視頻驚到了:
一位媽媽讓兒子幫自己倒杯水,沒想到她兒子脫口而出:
“我是你的仆人嗎!”
評論區(qū)的網(wǎng)友們瞬間炸鍋:
“衣服不用幫他收拾了,書包不用幫他整理了,以后這孩子的啥事兒都可以讓他自己做了。”
“孩子還小,揍一頓,餓兩天就好了?!?/p>
也有些網(wǎng)友比較疑惑:
“看這個孩子說話的口氣,倒像是在模仿大人?!?/p>
還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
“這孩子長大肯定不孝順,老了肯定要被送去養(yǎng)老院?!?/p>
雖然從一段幾分鐘的視頻中,很難看出事件的真實原委,但這幾年,確實有一種類似的“新型不孝”正在很多孩子身上蔓延:
他們很難共情父母的不易,很少感恩父母的付出,他們打不得、說不得,動不動就和父母站在對立面,甚至把父母當“仇人”……

孩子,只是問題的呈現(xiàn)者
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一個男孩說自己上初中時,因為青春期叛逆離家出走過。
如今回想起自己當時的沖動行為,他哽咽著對父母道歉:
“對不起!爸爸媽媽,當時你們一定非常擔心我。以前的我太不懂事了?!?/p>
男孩邊說邊掉著眼淚,作為觀眾,我下意識以為他的父母會立馬上前給他一個擁抱,并安慰他沒有關系,只要他以后多考慮父母的感受就好了。
沒想到,看見兒子在認真表達自己的悔意,他的父親卻說了一句讓所有人意外的話:
“我覺得目前最主要的還是你的成績?!?/p>
說完后,他還不忘繼續(xù)提出自己的要求:
“比如你以后就可以減少打球時間,多把時間用在學習上?!?/p>
這一句話,徹底挑翻了男孩脆弱的神經(jīng),他沒有繼續(xù)自己前面說過的話,而是失望憤怒地開始控訴自己在家里的壓抑和委屈。
明明是一個很好的靠近孩子的機會,去硬生生以說教大會的方式落幕。
我們甚至可以預見這件事的后續(xù):
1、這個男孩很可能不會再像這次那樣去共情父母了;
2、下一次他可能就不會再輕易向父母敞開心門了,如果沒有好的契機,他很可能再也不會和父母進行深度溝通了;
3、等男孩徹底封閉心門后,最后他父親可能還會反過來埋怨自己兒子不貼心、不懂事、不聽話。
有些父母,才是謊言的完美織造者。
他們在敘述孩子的問題時,總是會很巧妙地避開自己的問題,把鍋一股腦甩到孩子身上,然后向外尋求一針起效的解決方法,或者吐槽自己孩子來獲得別人的支持和安慰。
有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結論,當個體在承擔壓力時,會選擇對抗、逃跑、僵住三種模式。
當孩子從父母那里感受不到被認可、被理解和被尊重時,就會感受到壓力,這時他們的選擇就會是,要么用叛逆進行對抗,要么直接回避情感交流,甚至直接大腦宕機。
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是養(yǎng)育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
父母疑惑孩子為什么出現(xiàn)“新型不孝”現(xiàn)象?其實不過是父母在故意或者不自知的情況下,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現(xiàn)了錯位。
然后又不愿意,或者沒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為什么我們無法真正懂孩子?
雖然孩子身上的問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最終呈現(xiàn),但同為父母,其實我特別理解這一代父母的不易。
因為我們這些父母身上,套著代際傳承和當今時代所帶來的幾重枷鎖:
1、父母拿的是過時的劇本
有網(wǎng)友評價最近爆火的《哪吒》2,說敖丙的父親就是典型的中式家長: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努力成為家族翻身的“工具”。
敖丙身上穿著最堅硬的萬龍甲,卻也是他這一生最緊的束縛。
這就好像有些父母經(jīng)常對孩子說的那樣:
“我們砸鍋賣鐵供你讀書,你要是不爭氣,怎么對得起我們的付出!”
心理專家武志紅分享過這樣一個觀點:
“越聽話的孩子,越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因為他們無法聆聽自己真實的感受和內(nèi)在的聲音,他們用聽話和懂事交換了自己的自主性和探索欲。
可是,創(chuàng)造力是幸福的源頭,順從是疾病的開始。
當一個孩子永遠在以父母的意志做選擇時,他們的精神生命就會被扼殺?!?/p>
但你要說所有父母都是故意要把孩子養(yǎng)得聽話孝順,我覺得倒也不是。
在社會學的很多研究中都提出,我們這一代父母,無形中是在延續(xù)我們父輩、祖輩的養(yǎng)育方式,所以會在慣性思維中把養(yǎng)育孩子當作一項“投資”。
投資額,對應的是回報率。
而想要讓孩子這個“投資項目”獲得最高額的回報率,就需要動用各種方式“催趕”孩子向前走,好完成我們的期待:
比如用控制的方式干預孩子的選擇;用情感綁架的方式,在道德層面要求孩子順從等等。
可現(xiàn)實正如《家庭的覺醒》中所說:
我們越想為“孩子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而負責、焦慮時,孩子就越會和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
都說現(xiàn)在的父母是覺醒的新一代父母,可現(xiàn)在的孩子,又何嘗不是時代背景下新一代覺醒的孩子?
父母唯有拋掉過時的劇本,不把養(yǎng)育當作一項投資,才能靠近和真正理解現(xiàn)在的孩子。
2、孩子適應的是“新時代生存法則”
公號@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一個分析:
當DeepSeek們可以搞定一切時,我們的孩子還能卷什么?
在過去的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孩子被分科、分班、分級、分校,在步調(diào)一致的教學方式和環(huán)境中學習,然后參加中考、高考、各種考,最后找到一份相對穩(wěn)定的工作。
但隨著各種科技革新技術的到來,這種標準教育的弊端也會逐漸暴露。
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已經(jīng)開始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好幫助AI們成為孩子學習中更好的工具。
腦科學家也認為,在這種AI發(fā)展迅速的智能時代,我們更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和真實的人接觸、交流的機會和環(huán)境,以更大化發(fā)展孩子們腦功能中獨特的共情能力。
你看,時代不同,甚至連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培養(yǎng)的能力側(cè)重點都會有所不同。
就像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問了DeepSeek一個問題:
現(xiàn)在的孩子所處的時代,有哪些經(jīng)濟現(xiàn)實?
它回答說:零工經(jīng)濟、35歲失業(yè)危機、“穩(wěn)定成功學”完全失效……
而且除了這些現(xiàn)實經(jīng)濟方面的轉(zhuǎn)變外,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現(xiàn)在的孩子也正和我們同處于一個“個體覺醒”時代:
他們更追求自我價值,對于道德綁架更加抗拒。
總而言之,很多教育問題的本質(zhì),說到底都是代際沖突。

“30分的愛”
不能換回“100分的孝順”
訪談節(jié)目《生命·成長》中的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們渴望進入一段健康的關系,其實是在尋求自己被照見。
這種健康的關系,是我們內(nèi)心的光明,可以讓我們有勇氣面對更多的黑暗?!?/p>
親子關系中,也同樣適用。
健康自如的親子關系,會是孩子一生的救贖。
記者@劉暢曾采訪過網(wǎng)友@陸雨的故事:
說起自己的童年時,陸雨用了一個形容詞——空落落。
因為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所以她從小不被父母關注,可但凡有一點做得不好,就會被父母指責批評。
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她,上學時,覺得考了好成績,被別人夸了,心里才會獲得一點滿足感。
甚至于,兒時父親批評她的聲音,早已烙印進了她的骨血中。
在長大后,她也會用同樣的語調(diào)來進行自我批評。
她說自己不會恨父母,因為知道他們有自己的時代和養(yǎng)育局限,但是,她要用很長時間,帶著這些傷痛去愛父母。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陸雨”。
他們在童年時承受了太多來自家庭的風雨,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幸運地在成年后與這些風雨擁抱和解,反而是會被困住一生。
善良的內(nèi)在、輿論的環(huán)境、后天的教育約束,這些會讓他們按照被規(guī)訓的標準和模板去孝順父母,但這些孝順中,誰又能確保不會摻著一些“雜質(zhì)”呢?
知乎網(wǎng)友@千葉分享過這樣一個觀點:
“孝順和不孝順,從來不是一件對立的事。
因為孝包含的是人類普世的情感,比如對長輩的愛、依戀和共情。
看似是孩子孝父母,實則是父母愛孩子?!?/p>
滿分的愛,才能養(yǎng)出滿分的依戀和共情。
其實,孩子在成長階段的需求,沒有多么復雜難懂,他們想要的滿分的愛,也真的很簡單:
1、提要求時,把“你必須……”變成“我希望你……”;
2、說期待時,把“我希望孩子成長為什么樣”改為“我自己先活成什么樣”;
3、表達關心時,把“你聽我的話,不然……”改為“我很擔心你,但我依然尊重你的選擇”;
4、做引導時,把“我覺得你應該這樣”改為“你需要的話,我可以提供給你一些建議,或者和你聊一聊我的經(jīng)歷和想法”。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女兒正好經(jīng)過我的書桌,看到了我寫的內(nèi)容。
她笑著說:“媽媽,你們大人總是說得很好,但從來都做不到?!?/p>
當時我愣了一下,問她:“那你還愿意繼續(xù)信任媽媽嗎?”
她說:“當然,因為我愛你呀!”
孩子,總是在無條件信任和愛著我們。
我們做父母的,也別因為自己的養(yǎng)育錯誤,就隨意給孩子貼上“不孝”的標簽,多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就是在提前種下“孝”的因……
孝順,從來不應該成為父母綁架孩子的工具,而應該是付出與收獲的雙向奔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