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不喜歡寫編輯手記。

在我人生近期最討厭干的事情排行榜上,此事名列第四。前三名分別是:使用AI(幫我寫的營銷文案驢唇不對馬嘴)、給自己做的十來本引進書結算版稅(我不大識數,即便銷售數字小得可憐,其計算仍令我頭疼欲裂)、戴假牙(沒錯,我年紀不大,兩枚活動假牙倒成了全身上下最值錢的東西)。

當然了,不喜歡寫編輯手記的最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有什么值得記的。

做一本書,主要是溝通各方,將千方百計收到手的文字材料整理清爽,印在紙上,裝訂起來,使之成為一種具有六百年歷史的物質產品:現代圖書。

我做的這本《襯紙:關于書籍、戰(zhàn)爭、逃亡與故鄉(xiāng)的家族故事》是家族傳記,傳主之一庫爾特·沃爾夫(Kurt Wolff)是兩個圖書公司的創(chuàng)立者,他那樣傳奇的做書人生才值得一記。

我沒有他那樣有錢,繼承了豐厚遺產,所以有底氣創(chuàng)圖書的業(yè)。我沒有他那閃著金光的朋友圈,譬如漢娜·阿倫特、里爾克、卡夫卡、黑塞、托馬斯·曼。我沒有上過戰(zhàn)場,在戰(zhàn)壕里思考出版反戰(zhàn)圖書。我也沒有歷經過逃亡生涯,命懸一線。沒有(也不希望有)有他那么古怪的死法。

總之,《襯紙》里這樣一個出版人如何做一本書,的確值得記一筆,比如他初次見到“i人”卡夫卡的尷尬場景。

但讀者看書就行了。

書出來后,入選做書的“偏心:2024 100位編輯的年度之書”,獲得這個消息,我很是興奮了一陣,也頗仔細地準備了手寫卡片、設計師限量噴邊版圖書等展品。在現場看到諸多讀者朋友們在《襯紙》前駐足翻閱,我也很開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編輯手記能在做書的公號上發(fā)表,再多些朋友知道這書,那更是錦上添花。于是我苦思冥想,企圖從編書過程中提煉出驚世駭俗的壯舉,又或是提出一些高妙的出版理想。

三天之后我放棄了,因為盤剝了自己的記憶之后發(fā)現,我做書的過程確是沒有絲毫戲劇性。于是決定一五一十地將本書編輯成書過程講述出來。

如有枯燥之處,那是因為編書本來就是要在諸多雜務中枯坐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饑不擇食

我是在一片茫然中選擇了這個選題的。

2021年7月我來到社里這份社科書的工作崗位,彼時所在社科部門新成立不久,每個編輯都在做選題拓荒。因原創(chuàng)資源少,最便捷的方式是翻版權代理發(fā)來的諸多引進圖書信息郵件及國外各出版社版權目錄。

我之前做過兩次圖書編輯工作,但沒有多少編輯經驗。第一次是在一間少兒社編小學教輔,每天面對三年級數學題,有的我竟然還不會做,令我想到面目可憎的小學班主任。第二次是在民營公司做電影書,人年輕,沒有什么定力,做了三本就跑去干別的。

來到現在這個工作崗位后,我延續(xù)此前做電影書的經驗,買了些編劇、寫作類書的版權。而其他題材的選擇,范圍闊大,主要標準是:自己的興趣、貌似熱鬧的話題、偶爾冒出的好奇心。

也就是沒有什么標準。

2021年9月初,我重復著入職兩個月一直在做的工作:翻閱版權目錄,鼠標滾輪如同徒勞的風車一樣旋轉。這天滾過一本書,書名喚作Endpapers。該書頗長的副標題吸引了我:A Family Story of Books, War, Escape, and Home。

吸引我的關鍵詞是book和story。一本關于書的書,有故事。

我看了看版權目錄里所附的簡單介紹,書中主角之一,是一位在歐美出版界較有名的老出版人,挖掘過天才作家卡夫卡。關鍵詞多了一個??ǚ蚩?。

我將書名搜索,在美國亞馬遜網站得知該書2021年3月剛出版,標上了亞馬遜“最佳歷史書”的“編輯選擇”標簽。但半年過去了,只有38個用戶評分,實屬慘淡。Goodreads好一點,有108個用戶評分。

銷量一般。

我轉而查詢國內市場以圖書、出版為主題的書,有不少口碑、銷量不錯的,比如《天才的編輯》。此外彭倫老師十多年間策劃的“出版人書系”,亦驅策不少編輯同理想作伴前行。而卡夫卡這名頭,難道不是流量的保障嗎?

以上就是我簡單而粗疏的估計。加上看版權書目看得眼疼腦昏,再看下去要吐了,于是馬上寫信給版代,要來書稿評估。

因為英文水平的限制*,在Google Translation、免費版有道詞典及DeepL網站等翻譯工具的大力幫助下,我非常粗略地過了一遍書稿,如同垂髫小兒看《戰(zhàn)爭與和平》,不明就里,但獲得了更多關鍵詞:一戰(zhàn)、二戰(zhàn)、創(chuàng)業(yè)(而且敢開圖書公司)、納粹、殘酷戰(zhàn)場、流亡、偷情、做書暢銷200萬冊、帕斯捷爾納克、出版了三個諾貝爾獎作者。

【*注:我的英文水平當然可以瀏覽300多頁的原稿,只是時間比較長,給我兩年時間查字典學單詞應該夠了?!?/p>

這些亂七八糟的關鍵詞在我腦中晃蕩,我做了簡單(實質上也很粗暴)的判斷:認為該書有一個獵奇的故事,有納粹歷史的殘酷,有時代的震蕩,也有一個出版人的真性情。

說不定可以做。

于是,我將書名Endpapers直譯為《襯紙》,提交了選題報告。為了說服我自己,當然更主要地是說服領導,我在報告中列出一些時新熱門二戰(zhàn)歷史書籍銷量,包括可以說毫無關系的《古拉格之戀》《東西街:滅絕種族罪和危害人類罪的起源》。

但這些歷史書在報告中的列舉,至少給人一種印象:這段時間的歷史讀物,大有讀者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漫長的等待

選題拓荒期間,社里的發(fā)展指示是“輕度冒險”,選題并不難通過。但也不能亂冒險。因為從國內外數據,以及圖書初步評估來看,賣相不佳。于是我采取了謹慎報價策略,決定向外方報出較低的預付金價格。在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通過郵件來往解決圖片版權問題之后,10月向版代提出報價。

隨后,這本書就仿佛進入了某種神秘的信息黑洞。外國出版社遲遲不向版代回復是否接受報價。

當年11月,次年2月,我通過郵件詢問版代兩次,版代只說催過,亦無結果。

因為還有其他許多書稿要評估,也有其他書的譯稿回來要開始編輯工作。生活中還總要時時關注哪里又發(fā)生疫情,出門辦事要到哪里做核酸獲取證明,是不是要打疫苗。編輯雜務及生活的洪流,迅速將這本書淹沒了。

外國出版社的行事速度總是詭異莫測,有時候極迅速地敲定報價甚至合同,有時又宛如《瘋狂動物城》里的樹懶,爬上一棵樹大約需要一百天。當時還與同事大驚小怪:“怎么這樣!”后來書做多了就聳聳肩:外國人大約的確就是如此吧。

2022年3月11日,喜訊傳到郵箱,外方接受了報價。就好像信息黑洞了有人探了頭出來,然后又消失了。

過了兩個月,合同來了。又過了一個月,外方終于發(fā)來電子簽鏈接。合同簽署完畢,距我發(fā)現此書,已過去十個月。

與此同時,我在高校網站、豆瓣等處也搜羅了一些譯者人選,發(fā)了一些郵件或是豆郵,通過試譯,選擇了譯過歷史及戰(zhàn)爭類圖書的王聰老師。

此時工作生活以及精神狀態(tài),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在這個編輯崗位上的第一本書就要下印,終于要檢驗自己的成果了,內心是存有一些希望的??谡殖闪松顦伺?,核酸亭已遍布城市角落,去書展等活動,也不需要專門跑醫(yī)院做核酸了。

03

翻譯

在翻譯本書時,譯者王聰老師是大連一位初中歷史老師。他非常勤奮。作為班主任,日常忙碌極了,每天早晨6:20到校,晚6:30下班,日間處理幾十個學生的各種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學校的各類活動。他常在“看班”的時候翻譯,比如自習課,看著學生們寫作業(yè)時,他就可以趁便翻譯兩頁《襯紙》。有時王老師給我發(fā)信息,告訴我翻譯消息,是我晨間還沒睡醒的時候,而他已經在學校守著學生上課了。周末是他翻譯的高峰期,有時給我發(fā)來電腦上幾千字的稿件截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老師與我保持頻繁聯(lián)系,一是讓我看看詞句翻譯的效果,比如某個英文“稀碎”的段落,是否可做整理,使中文通順;或者某個成語是否適合上下文語境之類。

二是他報告翻譯過程中從書中讀到的趣處,如本書傳主庫爾特·沃爾夫是個“情種”,自己有老婆,還在外面找了許多情人。我說,此乃“渣男”典范,王老師則說,庫爾特還兔子專吃“窩邊草”,偷情搞出私生子,孩子的母親是自己出版公司的翻譯。由此,我們就1920年代的歐洲婚姻狀況做了一番討論。

三是一些生活片段:他如何研究咖啡豆與磨豆機刻度的配合,以及粉量與出液量的關系。

王老師還會告訴我他與作者本人聯(lián)系的情況。這本書是作者亞歷山大·沃爾夫寫自己爸爸和爺爺的一輩子,牽扯親戚幾十個。英語親戚稱謂之簡單,與中文親戚稱謂之復雜,其間的翻譯對應,堪稱世界最大待解難題之一。王老師去信亞歷山大先生,把親戚關系全部搞清楚,并將書前復雜的家族人物關系圖徹底弄清楚(上面甚至有結婚、離婚、二婚之類信息)。

此外還有文中細節(jié)不清晰之處的詢問。譬如亞歷山大先生在書中有大量筆墨描述他父親尼科·沃爾夫在二戰(zhàn)戰(zhàn)場上的殘酷境遇,為了避寒,尼科于散兵坑中搭了一個“簡易壁爐”,就文字本身來看實屬難解,王聰老師去信詢問,得到該“壁爐”樣貌的詳細回答。這類通信信息,編稿時都作為注釋放在書中。

當書翻譯過半,書中時代已步入二戰(zhàn)尾聲,庫爾特已流亡美國,二次創(chuàng)業(yè),風流韻事不再,苦于在美經營圖書公司的種種困境。盟軍開始轟炸德國各大城市,庫爾特的女兒,也就是作者的姑姑瑪麗亞,在防空洞聽到炸彈炸開的聲音,感受死神在大地轟鳴。

翻譯這一部分時,王老師被困在外地一個旅館里,是求醫(yī)時在當地遇到疫情封鎖。當時全球疫情進入后期,核酸已成為人們心中的某種恐懼與焦躁情緒的開關。

我的生活還是照舊,只不過有時小區(qū)封鎖便在家辦公。過了選題的書稿已經有十幾個,來了譯稿的也有三五個,又有兩三本著手下印。我整日忙于新書營銷準備、稿件編輯。雖然書稿還沒看,但通過與王聰老師的日常翻譯交流,我依稀了解了《襯紙》的面貌。

2022年底,疫情收尾,那段時間許多事情,甚至時空都停滯了。

2023年4月,譯稿初稿完成。6月交了終稿。

我其實有些心慌的。此時工作安排表上已經排滿了稿件,來不及編輯,看來是要超期出版了。

04

編輯與校對

王老師來稿后,我花了一年時間才完成編校流程。

就編稿本身來說,有扎實的譯稿,工作較為簡單。對著原書將稿子一行行看下去即可。將錯別字摘除,將錯譯、漏譯補正,將一些存疑的細節(jié)查證清楚。將圖片配到合適的文字處,寫好圖注。然后交給復審、終審。之后再交排校部門同事做三校工作,便完成了總體的內文印前工作。

編稿過程拖這么久,首先當然是我那萬惡的拖延癥造成的。

編輯的拖延心理來源于對諸般編輯雜務的畏懼。在我們單位,編輯兼具策劃編輯、文案編輯、營銷編輯的屬性,如做引進書,則要兼做版權經理的工作。

有時我會在給外方的一封郵件的措辭上磨蹭兩小時,也不想去面對一個封面設計被領導否定三次的設計師。有時候會連續(xù)三日編輯一個出版期為時尚早的稿子,也遲遲不肯打開一本已印出三日即將入庫的書的營銷文案文檔。當豆包、ChatGPT這些人工智能產品出現時,我會給它們發(fā)100個無聊的指令,讓它幫我不斷調整一篇新聞稿的細枝末節(jié),卻也不想打開微信對話框,去為提高一本書的競價條件琢磨說服領導的措辭。

是的,AI也治不了拖延癥。

但不論如何拖延,諸多有deadline的工作必須做完,而如果一本圖書沒有特別的上市時間規(guī)定,那么稿件編輯的deadline則有彈簧的屬性,邊界較為寬泛。有時候看似緊急的雜亂事務一件件插進一個稿子的編輯過程,就感覺這輩子也編不完這稿子似的,甚至會產生輕微的絕望癥狀。

但對以編書為業(yè)的人來說,《襯紙》這本書倒是在這時給了我心理的支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本書編輯的過程將庫爾特·沃爾夫的完整出版事業(yè)展現在我面前。他雖然私生活凌亂,但做書是真理想。雖然他算是富二代,有遺產繼承,但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幾乎瀕臨崩潰,主要因為他創(chuàng)立的是嚴肅的文學出版社,支持先鋒、優(yōu)秀的作家浮出文學地平線,叫讀者看見。他的出版社宣言是:要摒棄一切“文學、政治與種族偏見”,發(fā)誓“只關注書籍自身質量的好壞”。

卡夫卡、羅伯特·穆齊爾、約瑟夫·羅特、羅伯特·瓦爾澤等日后聞名的德語作家都是在籍籍無名時,經由庫爾特之手出版的。庫爾特在他們身上沒有賺到什么錢。在1920年代德國經濟危機時,甚至要使他破產,他的朋友安慰他:

“庫爾特·沃爾夫出版社(Kurt Wolff Verlag)是德國最后一場詩歌運動保留下來的文學火種……對于這場運動中涌現出的詩人,無論他們在今日的聲名如何,我們必須明確……我們今日所目睹的世界,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只有站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回望過去,才能對我們都置身其中的這場運動做出公允的評價?!?/p>

多年之后,在他的葬禮上,席勒國家博物館館長伯恩哈德·澤勒(Bernhard Zeller)發(fā)表了悼詞,稱贊庫爾特的出版事業(yè)將“敢言之人、最躁動的靈魂、懷才不遇者……收入麾下,當中不乏在后世才大放異彩之輩?!?/p>

但命運一定會給堅持以回報。他出版的泰戈爾的詩集、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yī)生》都賣出了超過百萬冊的銷量,分別在他兩次創(chuàng)業(yè)中給予他經濟上的重大支持。

庫爾特最打動我的,是他30歲時給詩人里爾克寫的一封信,其中闡述了自己的出版理念:

“我們出版人的職業(yè)生命其實只能活躍短短數年,而且是在我們真的用心活過的前提下……所以,我們的使命是,保持機敏,常懷一顆年輕的心,這樣那鏡子才不會過快地失去光澤。我還年輕,這些年是這么過來的:熱衷于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想要做的事情中,在一次次付出努力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欣喜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工作中的合作與讓步,抓住機會對世界產生些影響,這些總令我樂此不疲。雖然我可能會出錯,但我覺得,憑自己能力做成的那點好事,足以彌補我弄出的差錯?!?/p>

做《襯紙》的時候,是我對自己的編輯工作“命運”抱有最喪態(tài)度的時候。

到《襯紙》出版之前,我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已做出11本書,只有一本自然博物的《十三種聞樹的方式》加印一次,但加印之后就再難銷動。其余不論什么題材,如登珠峰、跑步、人工智能、另一本納粹時期家族史,都盡皆銷不動。我企圖拉起來的寫作書生產線,做出五本,也無一本有起色,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滯銷書編輯。

我自認這些書的內容質量都還不錯,于是當然會怪罪于疫情結束之后,書業(yè)迎來的史無前例的行業(yè)下滑。

“書就是賣不動了!”“營銷完全失效!”“10萬+的文章也沒有轉化,沒用的!”

但沒有一本能賣,是否是自己的選書眼光有問題,營銷方法有巨大的、未被自己所見的bug?也許將來有一天我也會發(fā)現的。

前提是必須堅持做下去。

最喪的時候,在《襯紙》里看到庫爾特·沃爾夫在出版事業(yè)的努力,是容易感動的。于是我將他的話反復默念:“保持機敏,常懷一顆年輕的心……抓住機會對世界產生些影響?!?/p>

我雖然是不年輕了,但畢竟退休時間也延遲了,還有時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5

面設計與營銷

稿子到排校部時。封面設計工作也啟動了。這本書的設計交給了的社里美編室的劉遠老師。

此前我與劉老師合作了自然博物類的《十三種聞樹的方式》和編劇書《超越英雄之旅》,當時我都寫了較為詳細的風格要求、封面用圖指引等等諸多要求。

這次因為時間緊促,我沒有寫詳細的設計單。原版封面用的是法國版畫家麥綏萊勒的一張版畫,我很喜歡。這幅畫出自這位畫家的圖像小說《太陽》,一個頂天的書架破了一個大口子,一個男人爬著梯子,在上端讀一本放光的書。

《太陽》的德國版在1910年代是庫爾特·沃爾夫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先生很喜歡,看到之后還引進了國內。

有了這張圖,我也懶得寫具體的設計要求了。我直接敲開劉老師辦公室的門。

“劉老師,《襯紙》的封面,能快點兒整出來嗎?我只有一個要求?!蔽以谑謾C里展示這張版畫給他看,“用這張圖?!?/p>

劉老師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段,將這張圖的視覺魔力釋放出來。中英文書名、作者名,譯者名,以及我從書中摘出的兩句用作吸引讀者目光的引語,皆如環(huán)繞版畫周圍,宛若相框。

效果完美。一稿就是定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老師選定一種藍的專色以示典雅,選用“土豆紙”以增加粗糙質感。此外,圖像小說《太陽》早已公版,不如多利用,于是又設計六張隨書附贈的卡片,背面摘了庫爾特給漢娜·阿倫特、黑塞、托馬斯·曼等作家的往來信件內容。

一方面是這些版畫真的好看,另一方面,也利用庫爾特這璀璨的朋友圈名人以做營銷之用。

書印出之后,做了營銷固定動作,如寫媒體新聞稿、單位官方微信公眾號稿,豆瓣轉贈,小紅書約評,給媒體、書評人寄書之類。王聰老師幫忙找作者錄了致中國讀者的視頻,與英文版新書預告片一同做了字幕,剪輯在一起發(fā)布出來。

動作雖多,但和此前的各本書一樣,有一些口碑的反響,銷量沒有起色,這也在我意料之內。

當做書公眾號發(fā)了“偏心:100位編輯的年度書單”展覽報名通知之后,我就順手報了名。很快,書桑通知我《襯紙》中選,我就想讓這書盡量展示它最好的面目,我將附贈的卡片鑲入畫框,請劉遠老師設計了海報。我又選了庫爾特的另一句話抄錄在手寫卡片上:

“地震學家會準確地記錄每一場地震。我覺得出版人也應如此。每當時代發(fā)生激蕩時,我們都應及時地用圖文把他們記錄下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也是庫爾特傳授的讓我可以繼續(xù)對做書這件事留存信心的出版理念。不論我做什么樣的書,是否能賣,只要有讀者捧起它們時,能感到捧起了一場小小的思緒的地震,目的即達到了。

各位讀者,這份編輯手記如有枯燥之處,那是因為編輯在字句的山里枯坐太久。但請相信我,《襯紙》這本書是毫不枯燥的。

偏心:2024 100位編輯的年度之書

展覽時間:

2025.03.28-05.05

展覽地址:

深圳·南山 文心六路4號

保利·Kaledo嘉樂道B1騎行公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