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尿急、尿痛、尿頻這一系列癥狀表現(xiàn)而言,相信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過親身經(jīng)歷,而造成這類癥狀出現(xiàn)的原因,多與自身的濕熱有關,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外在濕氣“伺機潛入”人體,進而造成的下焦膀胱濕熱,但若要究其根本,則還是因自身腎所致,于是才會促使膀胱感覺到濕熱。
我們可以將腎虛理解為是腎臟出現(xiàn)了火虛現(xiàn)象,由于自身的溫熱火氣不能很好地溫暖腎臟,于是便會引起腎寒,外在的邪氣侵入體內(nèi)后,由于腎臟里還有腎水,所以虧虛病癥,才不會表現(xiàn)得太過明顯,但如此一來,邪氣便會蓄積在膀胱。

中醫(yī)認為,腎臟和膀胱這兩個臟腑是互為表里的,如果腎氣充足,那么膀胱就有能力去儲存和排泄尿液,但若是濕熱病邪侵入膀胱,且代替了腎臟中的火,那么膀胱就會因為沒有得到腎火的“幫助”而出現(xiàn)代謝失常,此時,人們就會表現(xiàn)出尿頻、尿急、尿痛等一系列癥狀。
那么,對于這類病癥,中醫(yī)究竟有沒有什么可行的治療或緩解方式呢?其實,這七味藥材組成的藥方,就能很好地清熱利濕,益氣補腎,通利膀胱的氣化,它就是“通腎祛邪散”。
這一方劑出自《辨證錄》,所用到的七味藥分別是白術一兩、茯苓五錢、瞿麥一錢、薏苡仁五錢、萹蓄一錢、肉桂三分以及車前子三錢,它雖然是個藥方,這實際上卻更像是一個食療古方,因為里面的很多藥材,其實都是藥食兩用之品,主要用于淋證的治療或緩解。

方中的白術、茯苓、薏苡仁是醫(yī)家常用的祛濕良藥。其中,白術具有健脾祛濕的效果,同時還能大補脾氣,在《唐本草》里就曾記載過,白術可以利小便,這在《日華子本草》中也有所體現(xiàn)。另外,茯苓一直以來都是一味祛濕要藥,與此同時,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效果。
而關于茯苓“利小便”的功效,其實在很多醫(yī)書古籍里都早有記載,認為茯苓可以補益氣力,善于治療淋瀝,也就是尿頻、尿急、尿痛這類病證。而薏苡仁這味藥材,在生活中就更是常見了,薏苡仁具有健脾燥濕、利尿的作用,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就曾說過:“利小便熱淋”,可以治療小便淋漓澀痛,即尿頻、尿急、尿痛等病癥。
此外,方中的瞿麥和萹蓄也都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瞿麥藥性苦寒,具有降心火、利小腸的效果,是治療治熱淋要藥,甚至還可以通經(jīng)以墮胎。在中醫(yī)看來,淋證多是腎虛膀胱有熱所造成的,而腎主水,心主火,在降心火的同時,其實就可以讓腎水補充起來。萹蓄具有利尿、清熱、殺蟲的作用,這味藥材可以讓熱邪順利地從小便排出。

最后的這兩味藥材便是車前子和肉桂了。其中,肉桂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的作用,其藥性溫熱,可以溫經(jīng)通脈、溫中祛寒,在此方中之所以會用到肉桂,主要就是因為淋證的病因多是腎虛而膀胱濕熱,可以利用肉桂來補充腎虛不足。而車前子具有滲濕止瀉、清熱利尿的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補腎功效,在《別錄》里就曾記載過:“養(yǎng)肺強陰益精”。
雖然這個藥方在臨床上主要是用于治療和緩解淋證的,但實際上也可以用于治療尿路感染等疾病,總之有著比較廣泛的使用場景。對于以尿痛、尿急、尿頻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只要方藥對證,必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周淺,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