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strong>
活到頭發(fā)花白才明白:血脈未必暖人心,半輩子性格才決定晚年的禍福。
若有下面兩種性格,請及時改正,無則加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寵溺如毒藥,害己又害兒
俗語講:“慣子如殺子,寵孫毀三代?!?/strong>
對子女百依百順的老人,就像給樹苗澆開水——小時候捧成寶,長大反目成仇。
有人年輕時自己吃剩菜剩飯省錢給兒子買名牌鞋,如今住院兒子卻嫌病房遠。
這類老人總念叨“我把心都掏給你了”,卻不知過度的愛壓彎了孩子的脊梁。
正如老話:“慈母多敗兒”,糖罐溫柔鄉(xiāng)里長大的孩子,哪懂感恩的滋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怨氣如寒霜,凍壞骨肉情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若常抱怨,珍寶變草。”
有些老人活成“兩副面孔”:對外人夸子女孝順,關上門卻摔碗破罵“白養(yǎng)你們了”;
兒子送新電視嫌費電,女兒燉雞湯嫌肉少,硬把孝心磨成寒心。
有的人年輕時打罵妻兒,老了卻埋怨子女不陪床服侍。
殊不知親情就像存錢罐,年輕時存多少怨,年老就取多少涼。
老話早就說破:“種什么因,得什么果?!?/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晚年福氣,全靠自己修
活到老更要悟透三件事:
存款再多,不如床頭有杯溫水
房子再大,不如飯桌有說有笑
壽命再長,不如兒孫真心喊聲“爸媽”
結語:
老話理糙但話不糙:“種瓜得瓜,種豆得豆?!?/strong>
年輕時種下理解和包容,年老時才收得到孝順與溫暖。
莫等夕陽西下,才后悔沒在親情田里播好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