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第一畫師
佛畫之祖曹不興

導語:曹不興,黃武年間是極負盛名的畫家,他一生的繪畫成就,最終是以我國最早知名的佛教畫家來定位的,并以此鞏固了“佛畫之祖”的畫史地位。這也是所謂“天下盛傳曹也”的原因。
曹不興,吳興人也。孫權(quán)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成蠅狀,權(quán)疑其真,以手彈之。吳赤烏中,不興之青溪,見赤龍出水上,寫獻孫皓,皓送秘府。至宋朝陸探微見畫,嘆其妙,因取不興龍置水上,應時蓄水成霧,累日霶霈。
——《歷代名畫記》
壹
六朝四大家之一
曹不興亦名弗興,三國時吳國吳興人,因善畫,成為吳中“八絕”之一。所謂八絕,是指當時書、畫、算、相、棋、占夢、星象、候風氣等領域的八名高手,其中善書的黃象、善星象的劉敦、善算的趙達等,都是歷史上的知名人物。 善畫被列為“八絕”,正說明畫已經(jīng)成為了但是較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它不但受到上層文化圈的特殊重視而且已漸漸成為獨立的門類影響社會文化。
三國時,康僧會等人攜印度佛像范本遠游至吳,曹摹寫不已。曹不興學會佛像后,或繪卷軸以供禮拜,或圖寺壁以助莊嚴,所作大佛像有的高達5丈,氣魄恢宏,莊嚴妙相,仰之彌高,令人肅然。

雖未有其畫作傳世,但其開創(chuàng)的中國佛像繪畫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可見一斑。后人把他與顧愷之、 陸探微、張僧繇合稱為“六朝四大家”。(敲黑板劃重點,不要弄混哦!我以前有寫過的,“曹衣出水” 這一佛教造像風格不是曹不興所創(chuàng),這種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冒出之感的繪畫和造像風格乃后來南北朝時北齊著名畫家曹仲達所創(chuàng),也稱“曹家樣”。)
曹不興畫作今已不存, 據(jù)資料記載, 他畫得最多的還是佛教人物畫, 也善于畫馬和虎, 而尤其以畫龍擅長?!渡袝蕦崱酚涊d,陳朝畫家兼理論家謝赫曾經(jīng)稱見到曹不興畫的龍頭,有一次他悄悄走進藏有曹不興畫的秘室中,看到曹不興畫的一只龍頭,栩栩若生,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一只真龍頭。謝赫嘆服不已,曰:“觀其風骨,名豈虛成!”并在《畫品》中將曹列為第一品第二人。
總之曹不興是將形制規(guī)范、筆法簡略、題材同一的“古畫”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改造的畫家。他的筆法精細,肖形技巧高超,他善于創(chuàng)造各種生動逼真的形象。而謝赫也是一位“點刷妍精,意在切似”的畫家,他的贊賞正表明他推崇曹不興那精細的筆法與生動的寫真技巧。

貳
為何“天下盛傳曹也”
佛像畫隨著佛教的傳播而進入我國,它自魏晉之后逐漸盛行,且至唐不衰。其間,但凡知名的人物畫家,大多都不同程度地參與過佛像畫的創(chuàng)作。史料記載,我國最早涉及佛像繪事而又有影響的知名畫家,是三國時期東吳的曹不興,后世畫史并記其有“佛畫之祖”的稱謂。
正宗的佛像畫源頭來自于印度僧人,而中國畫家的佛像畫卻盛傳于曹不興,這種時代效果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
曹魏時期,佛像畫尚未大興,繪畫上所沿襲的是漢代的傳統(tǒng),人物故事與圣賢神仙等是繪畫的主題內(nèi)容。
而這類以宣傳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歷史畫圖釋,其作用應與佛教像教的功能大致一樣,尤其是具有“勸善懲惡”的教化作用。其含義與佛教所宣揚的“行善”、“輪回”、“報應”等思想有極為相似。它們在繪畫作用上的共同之處,無疑是畫家施展原有技藝的根本。

加之,從印度傳來的佛像畫是受到希臘藝術(shù)影響極深的繪畫體系,畫法有明顯的凸凹感和光影效果。然而,由于當時世界繪畫發(fā)展尚處在早期階段,其特征均以線條為造型基礎,此又與我國繪畫的初始相類似,故相互借鑒的條件是存在的。
而對于曹不興的繪畫能力,《歷代名畫記》說:“連五十尺絹畫一像,心敏手運,須臾立成,頭、面、手、足、胸、臆、肩、背亡遺尺度,此其難也,曹不興能之”。這種繪畫能力的表現(xiàn),充分反映了一位畫家以畫名冠絕于時的主要特點。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適逢西域佛像畫的傳入,被曹不興融合摹寫。而只有這樣,佛像才能被國人普遍接受。更重要的一點是, 曹不興當時印有“吳時八絕”之譽,正因其特殊身份的權(quán)威性,有他參與佛像畫才能被以后的畫家所盛傳。
結(jié)語:
據(jù)《貞觀公私畫史》記載,隋朝時宮內(nèi)還藏有曹不興所畫的官本《龍頭樣》四卷、《青豀側(cè)
坐赤龍盤龍圖》二卷、《南海監(jiān)牧進十種馬圖》一卷、《夷子蠻獸樣》一卷,這些是比較可靠的曹不興畫跡?!稓v代名畫記》 中也有著錄,但均傳至唐代后便佚失。
宋代米芾《畫史》中稱家藏曹不興《如意輪》一軸,《宣和畫譜》中僅著錄了《兵符圖》一件作品,而元人湯垕已將其疑為“唐末宋初人所為”。此圖傳至明代韓存良手中已破碎,其后無復再見曹氏作品著錄于畫史。
注: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列,“衛(wèi)協(xié)師于曹不興,顧愷之、張墨、茍勖師于衛(wèi)協(xié),史道碩、王微師于茍勖,陸探微師于顧愷之。”因曹不興作品已失傳,故配顧愷之之作,也能從中窺得一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