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招商銀行披露2024年度報告。

根據年報測算,2024年,招行員工費用680.9億元,人均成本58.1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招商銀行員工費用連續(xù)兩年下降。

在2021年上半年,招商銀行人均月薪曾一度達到5.8萬元,就是說,如今該行人均月薪相比3年前少拿6000元。

很快,#招商銀行人均薪酬降至60萬元以內#這一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引起網友熱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乍一看,第一反應是“銀行工資可真高啊”,但其實這個工資只是平均數,是高管和員工平均之后的結果。其實,招行普通員工工資和一般人沒太大區(qū)別。

廣大網友其實都搞錯了重點,重點不是工資有多高,而是銀行降薪意味著什么,尤其是招行降薪意味著什么??梢哉f,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的信號,已經有了端倪,此時一定要萬分小心,否則未來可能會發(fā)生整個金融系統(tǒng)的動蕩。

招商銀行在中國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它是中國銀行業(yè)真正的風向標。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招行是中國服務最好的商業(yè)銀行,也是連續(xù)多年的中國最佳零售銀行,當然,其規(guī)模在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當中也是老大。

可以這么說,中國的銀行業(yè)除了國字號的工農中建,就要看招行了。在2024年的銀行業(yè)排名當中,招行排名僅次于四大行,可見其規(guī)模和地位。作為一家股份制銀行,做到這個地步實屬不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也正因為如此,招行的大規(guī)模降薪,不啻為一顆炸彈。上熱搜顯得這事情有點八卦,但背后隱藏的現(xiàn)實,卻危險而又沉重。

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降薪,而在于招行的財報。

前面說了,招行是中國最佳零售銀行,也就是說招行主要體現(xiàn)的是個人業(yè)務這一塊的優(yōu)勢。然而2024年的財報卻不太好看:

招行零售金融業(yè)務,2024年稅前利潤906.44億元,同比下降9.28%。主要營收來源凈利息收入和凈手續(xù)費及傭金收入皆同比下降。

凈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58%,凈手續(xù)費及傭金收入同比降14.28%。

財富管理手續(xù)費及傭金收入220.05億元,同比下降高達22.70%。

凈利息收益率從2023年的2.15%降至1.98%,凈利息收入同比下降約1.58%。凈息差從2.03%降至1.86%。

在這些數據當中,最令人擔憂的就是最后這一項“凈息差下降到了2%以下??梢哉f,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因為凈息差是中國銀行們的生命線,也是有1.8%這個明確警戒線的。

凈息差指凈利息收入與平均生息資產的比值。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已有30家A股上市銀行低于1.8%的“警戒線”。

低于警戒線,說明銀行的資本金和現(xiàn)金流會有風險,資產負債表可能會出問題,那么就要格外小心了。

在中國商業(yè)銀行們凈息差紛紛跌破警戒線的情況下,招商銀行、平安銀行,這倆“好學生”一度是最后的堅持,但現(xiàn)在二者凈息差都跌破了2%,也朝著警戒線奔去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整體業(yè)績來看,招商銀行的歸母凈利潤增速至少為12年來最低,比上一年的6.22%下降5個點。

盡管如此,招行的財報依然是所有銀行中表現(xiàn)最好的之一……所以,這次降薪背后是中國銀行業(yè)盈利能力急劇下降的問題,是銀行業(yè)資產負債表可能會出現(xiàn)風險的征兆。

在這兩年的高層經濟工作會議當中,防止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都是一個重大的命題。

招商銀行的降薪并非簡單的成本控制,而是行業(yè)整體壓力的體現(xiàn)。隨著金融市場的不穩(wěn)定,銀行不得不縮減開支以應對利潤增長的疲軟,尤其是在國內經濟放緩、債務風險上升的背景下,銀行不得不通過減少薪資支出來“保命”。

中國的銀行業(yè)本來就不夠健康,有著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長期都存在“不重視金融服務只靠貸款增長”這種經營模式。在以前經濟好的時候,就有經濟學家警告,這種收入結構是不可持續(xù)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銀行如果只靠吃利息生存,那就會面臨著經濟周期波動當中的極大風險。這也是為什么招商銀行的問題更加引人注目——招商銀行的利潤結構已經是最健康的了,但還是難以從銀行業(yè)的整體頹勢當中幸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經歷了這三四年的房地產下行,最受打擊的就是銀行業(yè)。再疊加消費不振、民間投資低迷的狀況,導致依賴于貸款業(yè)務的銀行,普遍處于深層次的經營危機,甚至是流動性危機。

更令人擔憂的是,銀行們的不良貸款率普遍也在上升。

除此之外,四大行的“生意本錢”,也就是資本充足率,在2023年就出現(xiàn)了下降。這也是為什么央行不斷降準,為銀行們降低經營成本。

總的來說,在經濟下行時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時候沒有人日子好過,作為經濟流動性“大本營”的銀行,必然也面臨著最大的壓力。

但問題是,在這種情況下最近又大力推廣消費貸,形成了新一輪的居民部門加杠桿,以“盤活資金”,應對燃眉之急。這種手段雖可以暫時緩解市場的流動性危機,但也是一顆“定時炸彈”,在未來什么時候爆炸,沒有人能預言。

一切經濟問題的最大隱憂,都隱藏于銀行業(yè)、最終引燃于銀行業(yè)。只有經濟本身開始復蘇,危機信號才能真正得到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