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要調整思維方法,科學引導和教育,才能最大限度教出健康優(yōu)秀的孩子。
錯誤的方法會毀掉一個孩子,會打壓孩子的天分,正確的方法,則可以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孩子的潛力。
錯誤的教育思維
“你必須!”
好好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用這樣的語氣跟孩子溝通。
我想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否定的”:沒有啊,從不會這樣。
實際上呢?
從小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很有可能就是:你必須如何,這樣你才能適應,我這是為你好。
一句“為你好”就能頂一萬句,孩子不允許有自己的辯護,因為一旦孩子開始辯護,家長就又苦口婆心教育孩子,換來的是更大的精神控制。

你必須要好好學習,你必須要盡量取得高分,因為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能順遂一些,你未來才能也擁有好的生活。
家長用一種“你必須”的姿態(tài),讓孩子相信家長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他們好,他們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優(yōu)秀。
如果不能優(yōu)秀怎么辦?
如果感到累了怎么辦?
好像沒有退路,只有這一條路,當精神緊繃到極點,孩子就走上了絕路。
這個世界對他們而言,沒有什么可以留戀的。
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理念。

等待你綻放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孩子未來可以生存的更好一些。
可是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是錯位的,兩個世界是很難有交集的。
我們不該用成年人的態(tài)度去要求孩子。
我們應該要用孩子的思維去對待孩子。
試著轉變一下,不要再跟孩子講“你必須要好好學習”,改成“靜待花開”。
隱藏起目的和這些直白的語言,不要再給孩子施加精神壓力,我們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榜樣,做好所有的細節(jié),靜靜等待即可。
不管孩子平凡也好,優(yōu)秀也罷,我們都在后邊支持他們。
這才是最容易激發(fā)孩子潛能的教育方法。

說一說細節(jié)
靜待花開,不是野蠻生長,不是什么都不做,只想等待結果。
養(yǎng)育一株花草,是需要付出的,尤其是前期的付出。
復出的最佳時間段是從2歲到6歲這四年的時間。
當然了,2歲以前同樣需要付出,不過就是體力上的付出,這個階段,陪伴的家長可以輕松一些,只要防護好孩子,不出意外就行了。
2歲以后,要自我約束,時刻謹記,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多陪伴,多探索,多游戲,多運動,多陪孩子說話,多引導孩子去了解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的各種法則,少看電子產品,少坐著聊閑天。
這個過程其實并不容易,因為是需要丟掉自己,完全付出的。
不過一旦進入到孩子的世界,也并不難,每天感受著孩子的變化和成長,感受著這個小家伙的愛,幸福感也在不斷提升。

6歲以后,主動權交給孩子
孩子滿6周歲以后,有一些孩子可能會早些,和孩子有關系的事情,主動權都盡快移交給他(她)自己。
父母此時的任務是把關,他的要求是否合理,他的行為是否端正等等,把關是為了正確引導,讓孩子朝著更健康明朗的方向成長。
這個時候真的不要再指手畫腳,不要再去幫助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了,是時候讓他們自己成長,自己做主了。
如果前期的教育工作做得好,家長放手是分分鐘的事情。
孩子積極主動,根本就不用家長操心。

一定是這樣的。
家長唯一可以干涉的是,跟孩子商量堅持做對自身有益的事情,比如說閱讀,可是設定閱讀周期,完成則靠孩子自己。
總結來說就是,任務可以有,但是需要雙方溝通,達成一致。
結語
按照這樣的邏輯,才能養(yǎng)出有能量的孩子,孩子才能擁有內驅力,才能朝著更好的方向成長下去。
每個家長都在某個階段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實際上大多數(shù)孩子注定平庸,所以不要不切實際地去激發(fā)孩子不存在的天賦,努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熱愛生活的人,才是正經事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