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
梁思成、林徽因和營造學社的成員,
自帶行李,
背著測量儀器,
輾轉15省200余縣,
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

△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在天壇祈年殿合影
他們登過天壇的屋頂;
爬過當今世界上現存最高的
木結構建筑——67米多高的應縣木塔;
發(fā)現了始建于隋朝的趙州大石橋;
找到了千年以前的佛光寺東大殿。

△林徽因測繪佛光寺石經幢
他們躲避戰(zhàn)火,
克服艱苦環(huán)境,
冒著生命危險,
揚起千年塵埃,
丈量記錄著從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遺物,最終成就了中國建筑學科的開山之作——《中國建筑史》。
而讓這一行人坎坷半生,
卻從未想過放棄的,
則是另一部沉寂了千年的古書 ——《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不僅是一部建筑經典,
還是一部"反腐巨著"

△清明上河圖節(jié)選(北宋 張擇端)
《營造法式》是一部官方頒布的建筑技術用書,但這部書的初衷并不單單是為了教人如何建造房屋,它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反腐”。
北宋建國百余年,作為史上最富庶安定的年代,大興土木、錦上添花的工程自然少不了。因此大量豪華精美的宮殿、衙署、廟宇和園囿應運而生。于是負責工程項目的官員也嗅到了“商機”,從中謀取私利。
當大宋的皇帝宋哲宗趙煦對此有所察覺之時,國庫已虧空大半。于是下令頒布了《元祐法式》,但其中仍有不足,比如缺乏用材制度,以致工料太寬,依舊不能避免各種弊端,甚至貪污之風愈演愈烈。

△北宋著名建筑學家李誡
因此幾年后,宋哲宗趙煦便命匠人李誡修編《元祐法式》。
李誡本人對建筑非常了解,也熟知官員能從哪些漏洞撈油水,他吸取《元祐法式》的經驗教訓,又結合了一些工匠大家的建議,終于成就了這部共36卷,357篇,3555條,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囊括建筑理論和實踐,堪稱中國古代建筑百科全書的鴻篇巨著——《營造法式》。
縱觀全書,綱目清晰,分為:釋名、諸作制度、諸作功限、諸作料例、諸作圖樣等部分。
· 第一、第二卷“總釋”,是對建筑名詞術語的考證及用料和勞動定額計算方法的詮釋;
·第三卷至第十五卷是諸作“制度”,包括“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制度,詳細介紹了在使用過程中應遵循的法則條例。
·第十六至第二十五卷是諸作“功限”,規(guī)定了各工種的勞動定額;
·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卷是諸作“料例”,規(guī)定了各工種的用料定額;
·第二十九至第三十四卷是圖樣。
·此外還有“目錄”和“看詳”各一卷,“看詳”是對各制度中的理論規(guī)定及歷史沿襲的闡述。
毫不夸張地說,《營造法式》是一把打開中國古建筑密碼和發(fā)展歷程的金鑰匙。
廢紙中的“天書”

△清明上河圖節(jié)選(北宋 張擇端)
根據歷史記載,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營造法式》正式刊布。然而,不久之后,朝廷風云變幻,發(fā)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南”。金滅北宋?!稜I造法式》問世以后究竟對大宋王朝起到了哪些作用,影響力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今天,最早刊刻的《營造法式》我們已經無法見到。其傳世的版本,為南宋紹興十五年,秦檜的妻弟王煥組織重刊的版本,也就是南宋紹定本,后世的各種版本均來源于此。
此后幾百年間,從明朝《永樂大典》到清朝的《四庫全書》,這部建筑巨作雖一直被收錄在官方資料中,但只有抄錄,并無人研究。

△古建筑專家朱啟鈐先生
直到1919年,中國近代第一位古建筑專家朱啟鈐先生,他與《營造法式》的相遇,可以說直接影響了中國這百年來的建筑研究方向。
他去南京江南圖書館查資料過程中,恰巧碰到工作人員在處理廢舊資料,他在廢紙中發(fā)現了這不同于平常的書籍,正是在大眾視野消失了近千年的《營造法式》。
朱啟鈐先生讀過之后,已然明了這本晦澀難懂的古籍對于中國古建筑研究的意義,決心重新出版。
但《營造法式》從宋朝一直憑借多人手抄至清朝,累計錯誤肯定很多。于是朱啟鈐先生委托大藏書家陶湘先生主持,從《四庫全書》等文庫中找尋各個版本的《營造法式》的全篇或殘頁,精心校對,補足圖樣。

△民國著名藏書家 陶湘
6年之后,1925年版本的《營造法式》迎來刊印,世稱“陶本”。
從李誡,到朱啟鈐、陶湘等老前輩,這部凝聚中華美學建筑精髓的巨著輾轉近千年。終于,來到了這個命中注定要為破譯它而窮盡一生的年輕人手中。
跨越千年的歷史與風霜
《營造法式》終等到解花語

△營造法式
1925年,在賓夕法尼亞建筑系讀書的梁思成收到了一份來自父親的禮物——《營造法式》。隨書寄來的還有一封信,信中提到:“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己朱桂辛(朱啟鈐)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在異國他鄉(xiāng)研讀著西方建筑史的梁思成,一直在思考,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古國竟然沒有自己的建筑史。
在那時他就已經萌生了這樣的想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而《營造法式》的到來,更是堅定了他的決心——為中國寫一部自己的建筑史。
但打開書本閱讀時,不免苦惱,這部建筑巨著竟如同“天書”一樣,實在無法看得懂。從此,破譯這部“天書”,也就成了他的畢生追求。

△中國營造學社
1930年,朱啟鈐先生成立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聞訊而至,加入了破譯《營造法式》與研究中國古建筑的隊伍。
在研究營造法式過程中,由于其年代久遠,與明清時期的各類建筑名詞千差萬別,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一輩學者也無從下手。
幾經波折,他們終于找到了方法——“研究古建筑,非作遺物之實地調查測繪不可。”

△中國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
于是,梁思成帶領團隊,踏上了破譯《營造法式》的征程,開始了古建筑的田野考察。
·1932年4月,梁思成一行人到達遼代建筑群獨樂寺,僅僅用了2個月時間,便發(fā)表了數萬字相關學術論文,并輔以大量準確精美的建筑測量圖紙。
·1932年6月,調查寶坻廣濟寺;
·1933年測繪山西大同上下華嚴寺、善化寺、云岡石窟以及渾源懸空寺;
·1934年調查晉中地區(qū)十幾縣的古建筑;
·1935年考察測繪山東曲阜孔廟等建筑;
·1936年調查泰安岱廟、歷程四門塔;
1937年6月,這是梁思成一行人考察古建筑的黃金時刻,也是整個研究征途中里程碑式的成功——發(fā)現建于唐朝的佛光寺東大殿。

△1937年7月9日《北平晨報》
在此之前,有日本學者聲明“中國已經沒有唐朝建筑了,要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
而佛光寺東大殿的發(fā)現,直接打破日本學者的斷言。在這全面抗戰(zhàn)一觸即發(fā)的特殊時間點,這一場沒有硝煙的建筑界學術戰(zhàn)爭,最終由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們取得勝利。
從1932年到1937年,他們調查2700余處古建筑,完成1800多張測繪稿,通過對大量建筑構件的觀察與測繪,逐步破譯了《營造法式》中的建造秘密。
然而,由于戰(zhàn)火、身體等各種原因,梁思成僅注釋了《營造法式》上卷,實為一大憾事。
二十世紀以來,開始有更多的專家對《營造法式》進行注釋和翻譯,但是,許多版本往往都是有文而無圖。為此,一直以編輯整理古籍為己任的“”謙德文化” 重新組織力量將此書進行全本全注全譯,出版了全本全注全譯的《營造法式》,力圖使之成為大眾閱讀之物。
全本全注全譯,再傳經典之作
《營造法式》全新出版

此次出版,根據前人的成果,對李誡原著中的一些疏漏和版本傳抄中訛文脫簡之處進行了校訂,重新分為三冊出版,即:

·上冊:“進新修《營造法式》序”“劄子”“《營造法式》看詳”以及“卷第一”至“卷第十二”;

·中冊:“卷第十三”至“卷第二十八”,并加上附錄。

·下冊:“卷第二十九”至“卷第三十四”,即圖樣冊。在很多《營造法式》的版本中,往往缺少圖樣冊,或者是將圖改成了黑白的。此版《營造法式》全部依照“陶本”,采用全彩印刷,讓我們盡覽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之美。
全書設計古樸大方,字體考究,采用高品質的膠版紙,印刷精良,是一套適合閱讀、更適合收藏的古籍今譯精品讀物。

一個國家、民族的的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往往體現在對自身建筑的自信上。今天,我們要建立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對我們的建筑文化充滿自信。
在《營造法式》中有這樣一個結論:建筑中重要水平受力構件的斷面高寬比應為3:2。這一結構力學知識,在幾百年后,才由達芬奇、伽利略、帕倫特等幾代人的推算得出,晚于中國六七百年之久。
而另一“中國基建狂魔”的秘籍,也出現在這部書里——“標準化”。李誡總結為“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边@意味著所有木材只要按照模數,皆可以分批加工每個構件,最后統(tǒng)一組裝,確保材料準確的同時,大大縮減時間。
《營造法式》也許不是一本每個人都能夠看懂全部內容的古籍,但是,閱讀此書,能夠讓我們認識中國建筑文化的無窮魅力,因此,這不僅是一部建筑專業(yè)人士必讀的經典古籍,也是每一個想要了解中國文化人的必讀書。
“天書”終于被破譯,
世人能看懂中國建筑,
領悟中國建筑,
要歸功于前輩們的熱愛與執(zhí)拗。
而我們要做的
不僅僅只是保護,
更有傳承……
新書問世,不可復制的首版珍藏本!

《營造法式》首版珍藏本
原價¥ 136元
現售¥88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