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是紅樓夢前期的一個小高潮,曹公為了寫出這一段凄美而意味深長的情節(jié),可謂是用足了心思。
可以明顯看到的是,從情節(jié)的發(fā)展上,為了鋪墊黛玉哀傷抑郁的心情,以適應(yīng)這首葬花吟誕生的基調(diào),曹公專門花了整整兩回的跨度給黛玉量身定制了一個唯美又凄涼的氛圍。
為了制造寶黛之間的嚴(yán)重誤會,甚至不惜大半夜把寶釵拉來躺槍,以把黛玉從寶玉的庇護(hù)和柔情當(dāng)中剝離開來,讓她體會那種最極致的孤獨(dú)的感覺。
這些情節(jié)的鋪墊和葬花吟本身的文學(xué)高度,都足以說明曹公對葬花吟這個情節(jié)的重視程度。他要讓他筆下的女主角,以最飽滿的情緒,在最凄美的暮春季節(jié),和著最純粹的淚水,寫下這段最華美的青春悼歌。
然而,這些明寫的鋪墊還是不足以凸顯它的地位,所以曹公在這個情節(jié)之前還埋下了十分深遠(yuǎn)的暗線。
是的,早在第23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這一節(jié)當(dāng)中,曹雪芹已經(jīng)開始替后文的葬花吟埋線了。

原文寶黛看完會真記以后一同掩埋落花,接著襲人就來以賈赦生病為由,把寶玉叫走了,還順便告訴黛玉說,其他可以解悶聊天的姐妹們也都不在家。
黛玉被迫獨(dú)自面對孤獨(dú)的失落與悵然,原文寫到她難得地“悶悶的”。正是在這種有些惆悵和失落的心境里,黛玉聽到了梨香院中牡丹亭的戲曲聲。
原文寫到:“……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span search-type="3" search-href="newsapp://nc/search?entry=articleKeyword&word=%E6%9E%97%E9%BB%9B%E7%8E%89">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cè)耳細(xì)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diǎn)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上廊酥恢磻?,未必能領(lǐng)略這其中的趣味?!痹賯?cè)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a class="keyword-search" >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越發(fā)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xì)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xì)忖度,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p>
這一段黛玉的心路歷程是層層遞進(jìn)的,先聽到頭兩句,覺得“十分感慨纏綿”;而后“不覺點(diǎn)頭自嘆”,感覺這戲曲里唱得有道理;而后再聽下去便是“心動神搖”、“如醉如癡”;由這幾句戲文,黛玉那絕世聰慧的腦子就開始整合自己從前讀過的詩句,這些所有的句子都聯(lián)想起來,真是一懷愁緒無處抒發(fā),“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
那么,這段讓黛玉如此心痛斷腸,甚至如醉如癡,站都站不住,最后還眼中落淚的戲曲,到底講了些什么呢?

縱觀黛玉“碰巧”聽到的這些句子,從“姹紫嫣紅開遍,都付與斷井殘垣”,到“良辰美景奈何天”,再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是曹公精心給黛玉挑出來的,牡丹亭當(dāng)中關(guān)于時光飛逝、紅顏易老的片段。黛玉在深度共情這些句子以后,自己從知識儲備里調(diào)動出來的詩句,也都是關(guān)于流水和落花的。
流水,所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最是難以改變,可視化呈現(xiàn)時間流逝的意象。落花則是“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美好事物終將消散的代表。這二者加起來,正好是黛玉此刻“心痛神馳”的緣由。
青春時光,最好莫過于如盛開滿地的姹紫嫣紅。然而,再美好的青春,再動人的花朵,終究也不過是“奈何天”,終于要凋謝零落,終于要輸給這“似水流年”。春花美好,也不過瞬息的美好;青春美好,也不過一時的爛漫。既然如此,在面對繁花滿樹之時,怎么能夠不想起它枯萎凋謝的樣子?面對青春爛漫的當(dāng)下,又如何想不到形容枯槁的將來?
怎么樣,諸位讀者看到這些感悟時是否有眼熟之感?是的,這些黛玉此刻心痛愴然的感悟,正是后文她在《葬花吟》當(dāng)中表達(dá)的中心思想?!叭缁谰?,似水流年”,翻譯過來不就是“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嗎?
黛玉聽到這些“人生真相”之前,正在難得地拋開她孤苦的身世、滿心的春愁,與寶玉一同葬花,一同偷偷讀言情小說。盡管聽到寶玉暗戳戳但有點(diǎn)造次的表白“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時,她短暫地生了一下下氣,但很快就被寶玉的“癩頭黿”新奇誓言逗笑了,氣氛十分輕松融洽。正值春日明媚,這在黛玉心中應(yīng)該是一份難得的美好回憶。

然而,不過一會兒,寶玉便被叫走了,黛玉也被迫回到孤獨(dú)的現(xiàn)實(shí)之中,這恰好是一場小小的“美好易逝”的劇場。被這件事觸動的黛玉,又在牡丹亭這套“艷曲”的點(diǎn)化下,感悟了“天下無不散筵席”的真諦。
這一場感悟是影響深遠(yuǎn)的。黛玉此刻如醉如癡,幾乎都站不住,正在“細(xì)嚼”心中的感慨滋味,卻被曹公的“天降神兵”香菱打斷了。此時,黛玉的感慨還沒來得及抒發(fā)和凝聚,就已經(jīng)脫離這個心理狀態(tài),后文也一直沒有合適的氛圍來再次觸發(fā)這件事。直到芒種節(jié)前一天,黛玉站在緊閉的怡紅院門外,再次被迫體會極致的孤獨(dú)與悵惘,前幾回的感悟終于得以充分發(fā)酵成形,《葬花吟》才由此誕生。
這時,在黛玉的這段感悟心路中一直缺席的寶玉,也在這段感慨成形之時姍姍來遲。聽到《葬花吟》后,寶玉體悟到黛玉的感慨,深刻共情,不由得慟倒在地。
作者借寶玉的心理描寫,為葬花吟作了一段注解:“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既黛玉終歸于無可尋覓之時,推之于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矣。寶釵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則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dāng)屬誰姓矣!”
實(shí)際上,整部紅樓夢,就正是描寫了寶玉口中所說的這么一個過程。青春不可永駐,縱然此刻大觀園內(nèi)鶯歌燕舞,卻終于難逃諸芳流散,人去園空的宿命;寶玉曾以為會永遠(yuǎn)陪伴他,同死同歸的黛玉、襲人等人,卻被命運(yùn)的大手無情撥弄,一個天人永隔,一個相聚無緣;家族敗亡,妻離子散,不要說大觀園,就是整個賈府,也不再屬于寶玉,而他也終于要在“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的凄慘境地中,長久地緬懷過往,感悟人生;甚至到了最后,寶玉終于還要大徹大悟,回到太虛幻境中,連他自己的一身一體都不再屬于自己。真?zhèn)€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這種難以釋懷排遣的悲愴感,不正是作者“一把辛酸淚”的緣由嗎?
作者:泥娃娃,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chuàng)作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