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菜》是南山劇社的編劇覃河馨海的劇作,曾于2019年5月13日由南山劇社在我校南校區(qū)小劇場演出過,覃河馨海自己導演。故事背景是清末民初的近代中國。由劇中提到的唐軍官可知,當時社會,政治上帝制崩塌、軍閥割據,而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初顯也佐證了為什么蘇家能夠成為鎮(zhèn)上做大米生意的富商。

劇中的蘇滬生和蘇文清之間的關系代表著當時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替或者說沖突,反映了當時社會所經歷的變革。因為蘇家經營大米生意,江蘇也是產米大省,因而故事主要發(fā)生在江蘇。
《三道菜》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塑造了幾個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作者對人物神態(tài)的描寫。劇中人物主打一個生動和寫實,首當其沖的便是蘇滬生。作為家里的老人,他從封建社會走來也經歷了封建王朝的倒塌,可以說,他代表著當時阻擋新生事物的守舊派,是傳統(tǒng)禮教的維護者。而與之相對的便是清和及文翀,這個兩個人我們之后再說。那么蘇滬生就一定只有缺點嗎?當然不是,作為家里的頂梁柱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維持整個家庭,只不過,這種傳統(tǒng)的觀念對于年輕人及新生事物無異于是束縛、是枷鎖,從而造成整個家庭的一種壓抑詭異的氛圍。正是這種兩面性格的刻畫,才造就了他的真實形象。

第二位便是文蘭平,她就更為直觀一點。她所表現出來的溫和順從以及在飯桌的附和反映了舊時代女性在社會中的受壓迫地位,在古舊傳統(tǒng)婚姻當中的并不對等的低微,勤勞能干也有,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前者。至于清和及文翀,他們是新生事物,是新的文化,新的觀念的形象代表。但是,新事物的產生,觀念的改變是何其的難。正如文中清和與蘇滬生的矛盾。在我們現代人當中極為平常不過的稱謂,但在蘇滬生眼里都是不可取的,這也反映了年輕人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僅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對抗整個大環(huán)境的,反而要順從或者說臣服于現實,即使個人的理想最終破滅。
作者描寫的“三道菜”之中的醉蟹原產于江蘇興化,獅子頭是揚州名菜,而小蔥拌豆腐則是江南人家常見的家常菜。醉蟹,代表了蘇家曾經的繁榮時光,而獅子頭在蘇家較為艱難的時期,象征著家庭的歸屬與渴求安定的心理,最后一個是最為樸素的小蔥拌豆腐,最簡單的一道菜卻是蘇家在困境中的曙光,也是家庭中那一絲溫暖與未來對生活的希望。三道菜的描寫豐富了劇作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

最后我再說一說我個人的感悟?!度啦恕凡粌H是一部描繪家庭的倫理劇,更是一幅反映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社會畫卷。作者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故事,讓我意識到每一個家庭歷史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具有復雜的角色。這也會讓讀者(觀眾)不得不思考一下,在現實社會中,在追求個人理想的同時,如何平衡責任與現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劇中的人物形象、家庭情感以及生活物品向我描述著每一個家庭都可能有的故事。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與家人之間更深的理解,并在生活的瑣碎中,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