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總以為“四海為家”是瀟灑,活到一定歲數(shù)才懂,老屋里藏的不僅是風(fēng)雨,更是半生攢下來的福氣。

大多數(shù)人勸人養(yǎng)老都是去城里,明事理的老人直搖頭:“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離了根的樹,葉子落下來都找不著地兒?!?/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老宅是根,留著半輩子的感情

論語》說:“父母在,不遠游?!?/strong>

人老了,老宅的一磚一瓦都浸著記憶,離了故土便像浮萍失了根。

東晉陶淵明辭官歸隱,守著幾間茅屋“采菊東籬下”,方能寫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

有人被兒子接去城里三年,高樓里夜夜失眠,最后偷偷跑回老屋,摸著裂了縫的門框念叨:“在這燒柴火灶,聞著煙味才睡得踏實?!?/p>

灶臺邊熏黑的墻,院子里歪脖棗樹,甚至墻角青苔的紋路,都是養(yǎng)心的藥。

離開了老宅,魂就沒了落腳的地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鄉(xiāng)音如藥,治的是孤獨的病

話說:“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strong>

城里電梯房再敞亮,也比不上村口大槐樹下的一口鄉(xiāng)音。

蘇軾被貶海南,瘴氣纏身仍能苦中作樂,全因“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鄰居王奶奶被女兒接到國外,語言不通,天天對著視頻和老家姐妹嘮嗑:“聽她們罵句‘老不si的’,比聽洋歌舒坦?!?/p>

趕集時小販一聲“嬸子來啦”,打牌時老友一句“臭棋簍子”,這些帶著泥腥氣的玩笑,或許才是晚年最金貴的陪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習(xí)俗是線,縫著祖祖輩輩的暖

禮記》云:“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strong>

老家清明掃墓、臘八熬粥、除夕守歲的規(guī)矩,外人看著迂腐,卻是老人心頭的秤。

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一枚咸蛋能吃出高郵的江湖;

有人每年雷打不動給土地公供三炷香,兒子嫌迷信,他卻說:“沒了這炷香,夜里總夢見爹娘罵我忘本?!?/p>

老家的習(xí)俗是條看不見的線,一頭拴著祖宗,一頭牽著子孫。

斷了線,家就成了空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結(jié)語:落葉歸根,是老天的慈悲

人活一世,年輕時追名逐利像風(fēng)箏飛遠,老了就該順著線頭落回故土

看村頭夕陽把老屋的影子拉長,聽池塘青蛙替你先人說著話,連墳頭那棵歪脖子樹,都比你更懂這一生的酸甜苦辣。

金銀財寶帶不進棺材,高樓大廈換不來心安。

老宅的破門檻、鄉(xiāng)音的土腥味、祖輩傳下的老規(guī)矩,才是渡晚年最好的船。

所謂落葉歸根,歸的不是地,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