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鳳凰大參考報道,近期,尼日爾驅逐中石油中國籍高管,并吊銷了中資酒店營業(yè)執(zhí)照的事件引發(fā)輿論關注。2023年7月,尼日爾發(fā)生軍事政變,軍政府上臺之后,推行“資源主權覺醒”政策,試圖加強控制本國資源。然而,驅逐法國勢力,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國際制裁,在這些短期資金花完之后,新政府又重新陷入了財政危機,不得不去尋求其他資金來源。

尼泊爾工人(資料圖)
據(jù)當?shù)孛襟w報道,這三名中國高管分屬于中石油、西非原油管道公司和SORAZ煉油公司。他們被勒令,在48小時內離開尼日爾。中國在2023年與尼日爾簽訂了一份價值4億美元的石油貿易協(xié)議,對于目前的尼日爾來說,中尼之間的能源合作顯然是利大于弊的。一方面,中石油的介入為尼日爾資源拓寬了銷路、提供了大量就業(yè)崗位,讓他們在與中國的交往中獲益匪淺。另一方面,中國也通過與尼日爾的原有貿易,進一步保障了能源安全體系的穩(wěn)固。無論怎么看,這都是一筆雙贏的交易。
據(jù)路透社報道,尼日爾石油部長奧馬魯公開表示,驅逐石油企業(yè)的三名中國高管,主要是因為“中外員工薪資差距過大”,他說中方管理人員月薪達1.16萬美元,而尼籍員工僅1200美元,雙方收入差距過大。且外籍員工占據(jù)管理職位,尼日爾員工則多數(shù)是任職于較不起眼的操作員或工人崗位。當然,他也不忘強調尼日爾仍對商討持開放態(tài)度。所謂的對商討持開放態(tài)度,不過是“加錢”的另一種說法罷了。
此次事件中,尼日爾政府或許將“強硬對華”作為轉移國內矛盾的手段,同時試圖利用這一策略重塑其國際談判籌碼。除此之外,外部勢力的潛在干預也不容忽視。歐美國家近年來對中國在非洲的擴張保持高度警惕,一些非洲國家在歐美的施壓之下,與中國合作關系開始出現(xiàn)裂痕。尼日爾此次行動背后是否受到外部勢力的影響,尚有待進一步觀察。

尼泊爾工人(資料圖)
尼日爾軍政府的所作所為,不僅是對中國投資者赤裸裸的掠奪,更是對本國經濟未來的一種毀滅性打擊。尼日爾獨立以來一直高度依賴外援。中石油的到來,拯救了這個最不發(fā)達國家,為當?shù)貏?chuàng)造了大量就業(yè)機會。但即使在石油產業(yè)鏈開始運作之后,尼日爾的人均GDP也不過只有630美元。如果沒有石油,尼日爾的人均GDP將不到400美元,連飯都吃不上。然而,2023年政變上臺的軍政府并未珍惜這一難得的合作機遇,反而選擇以欺騙和暴力手段掠奪合作伙伴的資產。
尼日爾之前的鈾礦是法國人壟斷的。法國當年曾經長期殖民非洲,因此他們現(xiàn)在在非洲還有強大的實力。法國又是歐盟的兩強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他們也代表了歐洲在非洲的利益。美國現(xiàn)在也在通過全球基建計劃對非洲進行滲透,企圖控制非洲的經濟。俄羅斯的瓦格納集團也在非洲發(fā)展已久,目前他們在尼日爾的鄰國活動已久。尼日爾軍政府想利用美、歐、俄、中的博弈,爭取更大的利益。他們認為中國在當?shù)赝度刖薮?,不可能一走了之,最終一定會選擇妥協(xié)。

尼泊爾(資料圖)
這其實也是一個教訓,那就是必須得持劍經商,而且要把這把劍亮出來,讓別人知道,這把劍是能夠隨時拔出來披荊斬棘的,有再大的力量都好,都必須把它用出來,把它亮出來,否則別人就覺得你沒這個力量,沒這個能力,就敢膽大妄為。如果說只有胡蘿卜沒有大棒的話,單純依靠經濟合作,是沒法保護我們的海外利益的。未來,中國需要在平等的原則之下,運用綜合的手段,包括加強外交的協(xié)調,參與維和行動,與所在國合作,部署我們的安全力量等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