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家出版社,發(fā)現(xiàn)更多文學好書

No.254

山山記水程
——李贄在晚明
李 舫
(接上文)
四、寂寞從人謾,疏狂一老身
“天下嗜卓吾者,禍卓吾者也?!?/p>
《藏書》刊刻之后,秉性耿直、富貴顯赫的翰林院編修陳仁錫在他的《無夢園集》中這樣寫道。
若干年后,恰是這個陳仁錫,協(xié)助崇禎皇帝朱由檢除掉了魏忠賢,懲治了閹黨。明王朝建國歷270余年,也許,這樣的人和事,都是最后的光輝了。
翰林院編修之后,陳仁錫以右春坊右中允出任武舉會試主考官,升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再直經(jīng)筵講官,以預修神宗、光宗二朝實錄,升右諭德,直至黯然退場。
回到這部書,陳仁錫在其中記錄了很多親身經(jīng)歷的有趣事情,涉獵頗廣,所記頗詳,包括契丹國情、邊防地理、屯田茶海,卷端有他手繪的《山海關內(nèi)外邊圖》。此部書還被列入了清朝的《禁書總目》《違礙書目》。也是在這部書中,他如此評價李贄和身邊的林林總總。離經(jīng)叛道、肆無忌憚的《藏書》在知識文化界越是受到歡迎,就越是引起衛(wèi)道者的恐慌。
聰明如李贄者,怎會不知道“嗜卓吾者”與“禍卓吾者”都是何許人也?
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他的朋友圈,相知的心靈不需要手臂就可以相擁??梢灿性絹碓蕉嗟娜思尤肓双C殺他的隊伍,他們虎視眈眈、氣勢洶洶、枕戈待旦,等待著李贄走進他們精心織就的天羅地網(wǎng)。對那些磊落君子譬如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者,李贄不惜用一輩子時間與他論戰(zhàn)??墒?,對于那些雞鳴狗盜的宵小之徒,李贄直接拋出白眼,把不屑寫在臉上,最大的蔑視就是連眼珠都不錯一錯。
自萬歷十八年(1590)始,整整八年時間,他一直在四處避難,自麻城到武昌,從武昌到漢陽,由漢陽到武昌,又自武漢赴麻城,從麻城至沁水,由沁水到大同。
其實,早在萬歷十六年(1588),李贄便住進了龍湖芝佛院。這次搬家,他希望躲開那些讓他煩惱的人。
龍湖,這端的是個好地方!李贄開心極了,他興沖沖地在《初居湖上》一詩中寫道:“遷居為買鄰”。
四年后——萬歷二十年(1592),“公安三袁”同訪龍湖。在《龍湖記》中,袁宗道對這里怡情養(yǎng)性的風物大加贊賞:“萬山瀑流,雷奔而下,與溪中石骨相觸,水力不勝石,激而為潭。潭深十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龍眠,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緣得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樹紅閣,隱見其上,亦奇觀也?!彼l(fā)現(xiàn)自己被美景所惑,忘記來意,自嘲道:“余本問法而來,初非有意山水,且謂麻城僻邑,當與孱陵、石首伯仲,不意其泉石幽奇至此也。”
龍湖,距麻城三十里,依山傍水,風光旖旎。此時,李贄已逾耳順之年,在芝佛院這個簡樸的寺院,他找到了家的感覺。李贄將芝佛院右邊的“聚佛樓”做起居的精舍,在“寒碧樓”側(cè)辟一洞為藏書所,“閉門下鍵,日以讀書為事”,準備在這里安居樂業(yè)、了此殘生了。
李贄不僅把芝佛院當作了家,還煞有介事地做起了主人。袁中道評價這個愛干凈、有潔癖、性耿直,志合則不以山海為遠、道不同則不相為謀的老頭兒說:“性愛掃地,數(shù)人縛帚不給。衿裙浣洗,極其鮮潔,拭面拂身,有同水淫。不喜俗客,客不獲辭而至,但一交手,即令之遠坐,嫌其臭穢。其忻賞者,鎮(zhèn)日言笑,意所不契。寂無一語?;耪{(diào),沖口而發(fā),既能解頤,亦可刺骨?!?/p>
這是怎樣一個視書如命、為書而生亦為書而死的人?他讀書如癡,他能為之哭,也能為之笑。他的朋友周友山記錄了他讀書的趣事:手捧書卷,常常讀著讀著就感動不已,“感激流涕”。
李贄將自己的讀書觀寫成了一篇《讀書樂》:
天生龍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龍湖。
龍湖卓吾,其樂何如。四時讀書,不知其余。
讀書伊何,會我者多。一與心會,自笑自歌。
歌吟不已,繼以呼呵。慟哭呼呵,涕泗滂沱。
歌匪無因,書中有人。我觀其人,實獲我心。
哭匪無因,空潭無人。未見其人,實勞我心。
棄置莫讀,束之高屋。怡性養(yǎng)神,輟歌送哭。
何必讀書,然后為樂。乍聞此言,若憫不谷。
束書不觀,吾何以歡。怡性養(yǎng)神,正在此間。
世界何窄,方冊何寬。千圣萬賢,與公何冤。
有身無家,有首無發(fā)。死者是身,朽者是骨。
此獨不朽,愿與偕歿。倚嘯叢中,聲震林鶻。
歌哭相從,其樂無窮,寸陰可惜,曷敢從容!
盡管書中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顏如玉,卻有歌哭相從,李贄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麻城,李贄把生命中思維最活躍、生命最旺盛的歲月交付給了這里,《說書》《焚書》《藏書》的個別單篇文章相繼在麻城刻行。他在《自刻〈說書〉序》中說:“以此書有關于圣學,有關于治平之大道……倘有大賢君子欲講修、齊、治、平之學者,則余之《說書》,其可一日不呈于目乎?”他在《〈焚書〉自序》中寫道:
獨《說書》四十四篇,真為可喜,發(fā)圣言之精蘊,闡日用之平常,可使讀者一過目便知入圣之無難,出世之非假也。信如傳注,則是欲入而閉之門,非以誘人,實以絕人矣,烏乎可!其為說,原于看朋友作時文,故《說書》亦佑時文,然不佑者故多也。
為何取名《藏書》《焚書》呢?李贄說:
自有書四種:一曰《藏書》,上下數(shù)千年是非,未易肉眼視也,故欲藏之,言當藏于山中以待后世子云也。一曰《焚書》,則答知己書問,所言頗切近世學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則必欲殺我矣,故欲焚之,言當焚而棄之,不可留也?!斗贂分笥钟袆e錄,名為《老苦》,雖同是《焚書》,而另為卷目,則欲焚者焚此矣。
《焚書》收入他萬歷十八年以前所寫的書信、雜著、史論、詩歌等。李贄之所以不顧“逆耳者必殺”的危險,毅然決定在麻城刻行書稿,因為他認定此書是“人人之心”,必將存之長久。而這些,會是將那些宵小之徒照出原形的。
麻城,也將李贄一生中最好的知音留在這里。只要李贄開壇講學,不管哪座寺廟,不管哪個衙門,不論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官員、商賈、和尚、樵夫、農(nóng)民,甚至連女子也勇敢地推開銹住了的閨門,他們紛紛跑來聽李贄講課,一時間,滿城空巷,路無拾遺。
李贄寓居龍湖,可他還惦記著外面的世界。萬歷二十年(1592),李贄接到朋友陸思山來信,始知二月間發(fā)生了震撼朝野的“西事”——寧夏兵變。臨近三月,朝廷多次接到倭寇“謀犯天朝”的告急情報,此是李贄所言“東事”。東西夾擊,朝廷焦頭爛額。李贄雖處江湖之遠,卻心憂天下。
對于這一東一西的緊急情況,李贄和劉東星的看法并不相同。《續(xù)焚書》收錄了這篇《西征奏議后語》:
劉子明(東星字)宦楚時,時過余。一日見邸報,東西二邊并來報警,余謂子明:“二俱報警,孰為稍急?”子明曰:“東事似急?!鄙w習聞向者倭奴海上橫行之毒也。余謂:“東事尚緩,西征急耳。朝廷設一公任西事,當若何?”子明徐徐言曰:“招而撫之是已。”余時嘿然。子明曰:“于子若何?”余即曰:“剿除之。無俾遺種也?!弊用鲿r矣嘿然,遂散去。
然而,這一次,李贄或是錯了。
西事,也就是寧夏兵變,從二月己酉(十八日)開始,到九月壬申(十六日)才平定。東事,則愈演愈烈。
十六世紀中期,日本除時??苈用鞒睾M?,還不斷地侵擾朝鮮。朝鮮迫不得已,乃派兵將其根據(jù)地對馬島肅清。嗣后日本又要求與朝鮮通商,但受到了嚴格限制。豐臣秀吉在平定各部諸侯,統(tǒng)一日本后,便開始積極整頓內(nèi)政。豐臣秀吉是一個毫不掩飾野心的人,在給小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有生之年,誓將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p>
幾千年來,朝鮮是中國東邊的屏障,豐臣秀吉侵略中國必須先摧毀朝鮮,萬歷二十年一月,豐臣秀吉正式發(fā)布命令出征朝鮮。五月,日軍十數(shù)萬大軍揮師越過對馬島,進犯朝鮮,攻陷王京(漢城),準備進一步侵略中國。朝鮮國王棄城北奔鴨綠江邊義州,遣使向明廷求救。七月,神宗派副總兵祖承訓率師援朝。
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抗日援朝戰(zhàn)爭,歷經(jīng)七年時間,最后以中朝聯(lián)軍的勝利而告終。
歷史何其相似乃爾?三百余年后,這一幕又以另一種方式重演。
寧夏兵變事態(tài)日漸嚴重,朝廷天天在征兵選將,李贄也為此焦慮不已。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梅國楨上疏,推薦李如松為總兵官,表示自己愿以御史監(jiān)軍。四月十七日,梅國楨獲準以監(jiān)軍前往寧夏平叛。李贄聽到這個消息,“喜見眉睫”,走告劉東星,對平叛充滿信心。
李贄對“西事”格外關注,又憤而寫下《二十分識》和《因記往事》兩篇文章,表達對“國事”和“人才”的迫切關心。
有二十分見識,便能成就得十分才,蓋有此見識,則雖只有五六分才料,便成十分矣。
有二十分見識,便能使發(fā)得十分膽,蓋識見既大,雖只有四五分膽,亦成十分去矣。是才與膽皆因識見而后充者也。空有其才而無其膽,則有所怯而不敢;空有其膽而無其才,則不過冥行妄作之人耳。蓋才膽實由識而濟,故天下唯識為難。有其識,則雖四五分才與膽,皆可建立而成事也。然天下又有因才而生膽者,有因膽而發(fā)才者,又未可以一概也。然則識也、才也、膽也,非但學道為然,舉凡出世處世,治國治家,以至于平治天下,總不能舍此矣,故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即識,仁即才,勇即膽。蜀之譙周,以識勝者也。姜伯約以膽勝,而無識,故事不成而身死;費祎以才勝而識次之,故事亦未成而身死,此可以觀英杰作用之大略矣。三者俱全,學道則有三教大圣人在,經(jīng)世則有呂尚、管夷吾、張子房在??丈结?,長夜無聲,偶論及此,亦一快也。懷林在旁,起而問曰:“和尚于此三者何缺?”余謂我有五分膽,三分才,二十分識,故處世僅僅得免于禍。若在參禪學道之輩,我有二十分膽,十分才,五分識,不敢比于釋迦老子明矣。若出詞為經(jīng),落筆驚人,我有二十分識,二十分才,二十分膽。嗚呼!足矣,我安得不快乎!雖無可語者,而林能以是為問,亦是空谷足音也,安得而不快也!
在《因記往事》中,李贄更加憤慨地寫道:
嗟乎!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于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圣大賢人矣。其稍學奸詐者,又攙入良知講席,以陰博高官,一旦有警,則面面相覷,絕無人色,甚至互相推委,以為能明哲。蓋因國家專用此等輩,故臨時無人可用,又棄置此等輩有才有膽有識之者而不錄,又從而彌縫禁錮之,以為必亂天下,則雖欲不作賊,其勢自不可爾。
設國家能用之為郡守令尹,又何止足當勝兵三十萬人已耶!又設用之為虎臣武將,則閫外之事可得專之,朝廷自然無四顧之憂矣。唯舉世顛倒,故使豪杰抱不平之恨,英雄懷罔措之戚,直驅(qū)之使為盜也。余方以為痛恨,而大頭巾乃以為戲;余方以為慚愧,而大頭巾乃以為譏:天下何時太平乎?故因論及才識膽,遂復記憶前十余年之語。吁!必如林道乾,乃可謂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膽者也。
李贄在這篇文章中不惜筆墨稱贊巨盜林道乾橫行海上三十余年至今猶安然無恙,“其才識過人,膽氣壓乎群類”,“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膽”。他又說:“設使以林道乾當郡守二千石之任,則雖海上再出一林道乾,亦決不敢肆,設以李卓吾權替海上之林道乾,吾知此為郡守林道乾者,可不數(shù)日而即擒殺李卓老,不用損一兵費一矢為也?!瓌t謂之曰二十分識亦可也。”
如此狂妄之言,也只有李贄說得出來。
今天,我們已經(jīng)很難想象李贄在當時的一言一行所引起的震蕩,更難以想象他所遭受的來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毫無疑問的是,不論是在思想道德、在知識建構(gòu),還是在公共輿論上,他都引發(fā)大明王朝前所未有的山崩地裂、山呼海嘯。
未完待續(xù)……

作家出版社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李舫散文》
李舫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顧,點擊關注
2025年,作家出版社為讀者準備了這些好書
《在 或不在》:“最美的書”到底有多美
新書推薦 | 《大海風》: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北方漁業(yè)史與航運史
排版:鄧 寧
編輯:祁創(chuàng)祎
一審:劉豈凡
二審:劉 強
三審:顏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體矩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