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年營收6千多億的數(shù)字時,很多人會以為是互聯(lián)網巨頭在炫業(yè)績。但真相讓人意外——這家悶聲發(fā)大財?shù)钠髽I(yè)既不做社交軟件也不賣手機,而是扎在制造業(yè)里的比亞迪。最近幾年年財報顯示,其營收不僅超過小米全年兩倍多,甚至逼近騰訊的體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值得關注的是其技術轉化能力。十年前比亞迪就被戲稱"只會造老頭樂",如今卻手握2.8萬項專利,刀片電池技術直接把新能源汽車自燃概率降到百萬分之一。在重慶的智慧工廠里,每90秒就能下線一臺整車,這種制造效率甚至讓特斯拉上海工廠感到壓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真正的殺手锏藏在全球化布局里。不同于

亮眼成績單背后也有隱憂。隨著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白熱化,比亞迪的毛利率已從21%降至18%,在東南亞市場還面臨日系混動車的強勢反撲。董事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家企業(yè)的崛起軌跡,恰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縮影——沒有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聚光燈效應,卻在實體經濟的土壤里長成參天大樹。當人們驚嘆于6千多億的營收數(shù)字時,更應該看見二十年來在實驗室、車間里持續(xù)投入的厚度。這種"慢功夫",或許才是中國制造業(yè)最需要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