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清明節(jié)。
一說起清明,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來唐朝杜牧的那首詩:
-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很短,只有二十八個字,但其中時間、天氣、人物、對話、心情、動作、甚至地點等元素都有,生動形象、格調清新,像一幅素淡的山水畫。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問世后被廣為流傳,現(xiàn)已成為千古絕唱。如果說詩詞當中,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何時有》是寫中秋最好的一首,那么這首“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是描寫清明節(jié)最好的一首,直到今天、無人能出其右。
同時,這首詩也被“腦洞大開”的人盯上,大家紛紛嘗試對其縮寫或改寫。請看這一首:
- 清明時節(jié)雨紛,路上行人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
這首縮寫成的六言,除了第一句末尾“雨紛”二字略感生硬,后面幾句都還不錯。再看下面的這首五言縮寫:
- 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不錯吧?除了最后一句因沒有主語而稍覺遺憾外,整體可稱為一篇佳作。這個“五言”改編者可是大有來頭,是清朝嘉慶年間的大學士紀曉嵐。

還有更簡潔、縮成四言的:
- 清明時節(jié),行人斷魂;
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這個改寫太過了,字數(shù)太少,原詩意境全無。不過,這還不算詩句字數(shù)最少,有改三言的:
- 清明節(jié),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
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阿彌陀佛!這怎么讀起來像《三字經》?還有更別出心裁的,將這首詩改成一首小令:
-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據說這出自宋朝人之手,一字不易、只是換了一種斷句和讀法,就生出另一番的意趣。還有更絕的,一字不易、將詩改成了劇本:
-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
(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
(遙指)杏花村
非常有趣,是吧?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關于詩句我們就說到這里,接著說杜牧在詩中講到的清明節(jié)的一個習俗,就是飲酒。
自古以來,清明節(jié)和酒都是分不開的。宋代詩人王禹偁(chēng,今菏澤市巨野人)曾寫過一首名為《清明》的詩,開頭兩句就是“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這意思說的很直白,清明節(jié)就是不能離開酒與花,不然一切都索然無味。眾所周知,清明節(jié)的花,是用來祭奠故人的;清明節(jié)為什么離不開酒呢?
民俗專家說,因為清明節(jié)的前三天是寒食節(jié),大家不能吃熱食,只能吃冷食。在這個時節(jié),天氣尚未完全回暖;通過飲酒可以驅寒、增加身體的熱量。這是原因之一。
另外,在清明節(jié)時,大家都要緬懷、哀悼逝去的親人;為了排遣心中對親人的思念之苦,大家就通過飲酒來緩釋愁緒、暫時麻醉自己。
清明節(jié)和寒食節(jié)的來歷,傳說和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有關。中國歷史從夏商周開始,周朝分西周和東周。
西周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后建立的,定都鎬京和豐京(今陜西西安附近);西周共經歷11代12王。西周的最后一位國王是周幽王。
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著名故事“烽火戲諸侯”就是說的他。周幽王的王后本來是申侯之女,太子選定為宜臼。周幽王寵愛上了美人褒姒(讀sì)后,廢掉王后和太子,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的兒子伯服(伯盤?)為太子。
周幽王為博褒妃一笑,不顧眾臣反對,竟數(shù)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臺,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來救駕。各路諸侯發(fā)現(xiàn)自己是被戲耍后、懊惱不已。慢慢地,周幽王在各路諸侯面前就失去了威信。
因母親是申侯的女兒,宜臼被廢太子后就逃到了申國(今河南南陽附近)。申侯不滿周幽王廢去自己女兒的王后之位,聯(lián)合其他國家一起進攻幽王。當申侯攻來、邊關告急時,周幽王再次點燃了烽火;可是,因為他早已失信于各路諸侯,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于驪山之下(后來的西安事變也發(fā)生于此),西周就此滅亡。公元前770年,宜臼在申侯和其他一些諸侯的支持下,登上王位,史稱周平王,并將京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由此,東周開始。
到了東周,周朝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大不如從前。《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個諸侯國;各路諸侯群雄紛爭,經常你征我伐。孔子修訂的《春秋》一書,記載了當時諸侯國之一的魯國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
現(xiàn)代學者為了方便起見,把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在這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春秋以后,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戰(zhàn)火不斷,發(fā)生了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二百三十次。西漢末年的劉向,將這段歷史的資料編成一書,取名《戰(zhàn)國策》。因而,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zhàn)國時期”。
戰(zhàn)國時期爭斗的結果,是剩下了七個主要的大國,即秦、楚、韓、趙、魏、齊、燕,這七國被稱為“戰(zhàn)國七雄”。公元前677年,晉獻公即位。
晉獻公有九個兒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賢德。深受晉獻公寵愛的驪(lí)姬想立自己兒子奚齊為太子,設計害太子申生、使其上吊自盡。接下來,驪姬又開始誣陷晉獻公另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兩人得知消息,帶親信逃了出去。
重耳在逃亡期間,常常風餐露宿、饑寒交迫,不僅備嘗“險阻艱難”、而且還受盡屈辱。身邊親信,僅剩介子推、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等少數(shù)忠心耿耿者、一直追隨。

他們先是逃到了衛(wèi)國,結果被一個叫做頭須(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忍,就向農夫乞討。結果農夫沒給飯食,卻給了一塊土讓他吃。
重耳大怒,隨從趙衰安慰說:“土,象征土地,他們是表示對您臣服,你應該行禮接受它?!敝囟葜x村民后、把土塊裝車上往齊國走。但是,畢竟土塊不能充饑。在重耳快要餓暈過去之時,為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再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一起、說是麻雀湯,給重耳吃了。
重耳喝完后連稱味道好。后來,重耳發(fā)現(xiàn)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經過追問才明白真相,遂感動不已,許諾回國后定當重賞。
后來,重耳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當時天下大亂,他常出兵勤王,“未盡行賞”。介子推沒得到獎賞,其鄰居解張感到不平,勸他去請功領賞。介子推不以為然,并對晉文公沒有絲毫怨恨。
介子推不艷羨功名利祿,相反,還鄙夷狐偃等人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也為一些當初未陪重耳共赴患難者的請賞感到氣憤。
他認為忠君的行為發(fā)乎自然,沒必要獎賞、甚至還以接受獎賞為恥。為此事,他還作詩一首,云:
-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
龍反其鄉(xiāng),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然后,介子推就背著自己的老母親隱居到綿山的深谷中去了,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其鄰居解張還是心有不甘,就寫了封書信、趁夜色掛到了城門上。書信的意思是:
- 龍失其所,周游天下,眾蛇從之。
龍饑乏食,一蛇割股。
龍返于淵,安其壤土。數(shù)蛇入穴,一蛇于野。

等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后、想到了介子推,趕緊派人去找,這時才知介子推已歸隱綿山。于是,晉文公親率大隊人馬前往綿山尋訪。然而,綿山蜿蜒數(shù)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何處去尋?
見晉文公尋人心切,趙衰、狐偃等人獻計放火燒山:從三面點火、只留一方出口,等大火一起,介子推是孝子、肯定會和母親下山。
晉文公聽信此言,下令照辦。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一不做二不休,再叫人繼續(xù)放火,火勢綿延數(shù)里,三日才熄;但介子推還是沒出來。
大火過后,晉文公在一棵枯柳樹下發(fā)現(xiàn)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哭拜一番、安葬遺體時,發(fā)現(xiàn)介子推背后柳樹有個洞,洞里好像有東西。
他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有一首血詩:
-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大痛,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再三哭拜,然后將血書藏入袖中,并將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安葬在燒焦的大柳樹下。因介子推的詩中三次出現(xiàn)“清明”二字,晉文公遂把這種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并把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后世為了紀念介子推,在清明節(jié)的前三天,民間禁火禁煙、三餐都吃冷食,不生火做飯。這三天被稱為“寒食節(jié)”。
晉文公安葬介子推母子后,特地從燒焦的柳木上伐下來一段,帶回宮中后做了一雙木屐;此后,他常不時地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大家知道,“足下”一詞是現(xiàn)在下級對上級或同輩間的敬稱,其起源就是出自這里。
民間傳說,介子推死后成了“火神”,長有三頭六臂,渾身金盔金甲,模樣似兇神惡煞。據說,其三頭中,一個是他自己、一個是他父親的、一個是他母親的;而六臂中,兩只胳膊是自己的、兩只是父親的、兩只是母親的。
介子推掌管著人間的火,民間認為:在家中供奉火神,可以避免火災及其他災難發(fā)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