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明的春風拂過牛首山的蒼松翠柏,當岱山紀念堂的石階被春暉染遍,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相聚在這片承載著金陵厚重文脈的土地上,共同開啟一場關(guān)于生命、傳承與文明的深情對話。我是中國殯葬協(xié)會兩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江蘇安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竇飛興,很榮幸能夠在南京岱山紀念堂,與諸位一同深入探討作為中華文明綿延4600多年的文化基因——家訓。

家訓,它不僅僅是家族的血脈密碼,更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庫。在清明這個慎終追遠的時節(jié),讓我們以家訓為鏡,照見生命的來處;以家訓為舟,駛向文明的歸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一部分、南京:一座城的家訓記憶與生命底色

(一)金陵文脈中的家訓基因

南京,這座歷經(jīng)六朝煙雨洗禮的古都,承載著無數(shù)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底蘊。當我們漫步在明城墻下,駐足于夫子廟前,我們觸摸到的,不僅僅是磚瓦的溫度,更是千年家訓文化的深沉沉淀。

烏衣巷口的“家族共榮”

王導(dǎo)、謝安家族的興衰軌跡,宛如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芭f時王謝堂前燕”的詩意背后,是“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治家智慧的具象化呈現(xiàn)。這種家族共榮的理念,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甘熙故居的“友恭治家”

金陵甘氏以“施敬”“友恭”為訓,在“甘熙宅第”的廳堂楹聯(lián)上,銘刻著“孝義傳家政,詩書裕后昆”的家訓傳承。這不僅是對家族成員的道德規(guī)范,更是對家族未來的美好期許。

岱山紀念堂的精神象征:

在岱山紀念堂安息的先輩們,用他們的一生踐行了“忠厚為人、耕讀為本”的南京家訓。他們的生命與土地、家族緊密相連,如同深深扎根于大地的樹木,為后人遮風擋雨,傳承著家族的精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清明:一場跨越時空的生命對話

當春風輕拂牛首山的千年古木,當岱山紀念堂的櫻花悄然綻放,南京人掃墓祭祖的儀式,成為了家訓傳承的生動課堂。

串稿詞:一炷清香,叩問生命來處:

當家人在擦拭墓碑的瞬間,祖先“勤儉持家”“忠孝傳世”的叮囑仿佛在耳畔回響。那裊裊升騰的清香,仿佛是連接我們與祖先的紐帶,引領(lǐng)我們探尋生命的源頭。

串稿詞:三杯清酒,連接古今血脈

竇氏家訓“勿忘祖先,祭祀常往”的訓誡,穿越時空,在儀軌流轉(zhuǎn)中具象成可感知的文化基因。三杯清酒,承載著我們對祖先的思念與敬意,也連接著古今的血脈。

串稿詞:如果說儀軌是家訓的儀式載體,那么家書則是家訓的文字傳承。

正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所言:“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清明祭掃的儀式,正是家訓從文字走向行動的橋梁,讓我們在傳承中延續(xù)文明的薪火。

第二部分、家訓解碼:中華文明4600多年的生命文化密碼

(一)家訓的本質(zhì):生命的儀式與文明的契約

中華文明將生命的延續(xù)升華為文化的傳承,而家訓正是這種升華的重要載體。

從《顏氏家訓》到“竇氏家訓”:

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化的家訓著作,在“治家篇”開篇就深刻指出:“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它將家庭視為道德實踐的預(yù)演場,強調(diào)家教即社會預(yù)演。竇氏家訓中“明理達觀”“耕讀為本”的理念,則將生命歷程的每個節(jié)點都賦予了深厚的文化意義。

從朱子家訓到光山王氏“三槐堂”族規(guī):

光山王氏“三槐堂”“團結(jié)族人,廉潔奉公”的族規(guī),與朱子家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共同構(gòu)成了一部跨越時空的文明契約。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承載著家族和社會的共同期望。

(二)家訓的三大核心密碼

首先,生命觀:敬天法祖,慎終追遠

王氏族規(guī)要求“對晚輩進行族史、家史教育”,竇氏家訓強調(diào)“勿忘祖先”。這不僅是對祖先的孝道,更是對生命源流的深深敬畏。它提醒著我們,無論時光如何流轉(zhuǎn),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其次,道德觀:修身如琢玉,齊家如筑城

朱伯廬《治家格言》(俗稱《朱子家訓》)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將道德細化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王氏家訓“從政者廉潔奉公”,則把修身與治國緊密相連。這讓我們明白,道德修養(yǎng)是立身之本,也是齊家治國的重要基礎(chǔ)。

最后,教育觀:家訓即教科書,祠堂即課堂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首創(chuàng)“家儀七章”,從飲食起居到待人接物皆有規(guī)范;竇氏家訓“薄聘不嫌,和睦相處”的訓誡,則將婚姻倫理納入家族教育體系。家訓和祠堂,成為了家族教育的重要場所,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優(yōu)秀人才。

第三部分、家訓的現(xiàn)代啟示:在斷裂處重續(xù)文明之脈

(一)治愈現(xiàn)代社會的三大病癥

對抗“失根癥”:從“原子化生存”到“家族共同體”

在現(xiàn)代都市中,許多青年面臨著租房漂泊的生活,仿佛處于“原子化生存”的狀態(tài)。然而,竇氏家訓“持家從訓,家道寬遠”的智慧提醒我們:物理距離割不斷血脈紐帶。家族的力量可以讓我們在漂泊中找到歸屬感。

消解“焦慮癥”:從“雞娃內(nèi)卷”到“耕讀傳家

面對教育焦慮,“雞娃內(nèi)卷”現(xiàn)象日益嚴重。而竇氏家訓“切忌嬌慣”“勉為人杰”的訓誡,與顏之推“父母威嚴而有慈”的理念不謀而合,孩子們也能在“黎明即起”的誦讀中,重拾從容成長的力量。

破除“冷漠癥”:從“精致利己”到“公義擔當”

當“精致的利己主義”成為某些人的生存哲學。王氏族規(guī)卻要求“新辦公益事業(yè),促進族內(nèi)和家鄉(xiāng)的經(jīng)濟發(fā)展”,竇氏家訓告誡后人“胸懷大志,爭做貢獻”。從“精致利己”到“公義擔當”,這些鐫刻在族規(guī)家訓上的智慧,正在當代社會煥發(fā)新生機。

(二)家訓創(chuàng)新的南京實踐

1.構(gòu)建數(shù)字家譜:科技讓傳統(tǒng)“活”起來:

構(gòu)建“數(shù)字族譜”,將家訓條文轉(zhuǎn)化為互動游戲。年輕一代可以在闖關(guān)中領(lǐng)悟“誠信立身”的真諦,讓古老的家族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科技的助力下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2.打造社區(qū)祠堂:讓家訓走出家族:

打造“共享家訓館”,將家訓精髓提煉為社區(qū)公約?!白鹄蠍塾住薄昂妥迥类彙睆淖逡?guī)升華為城市精神,讓更多的人受益于家訓的智慧。

3.開設(shè)生命教育:從祠堂到課堂

在中小學試點開設(shè)“家訓研學課”,學生走訪甘熙故居、江寧織造府,在歷史現(xiàn)場撰寫《我的家族生命史》。讓文明傳承具象化為青春記憶,在年輕一代心中種下家訓的種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四部分、以家訓為舟:駛向生命文化的新彼岸

(一)對個體的意義:找到生命的坐標系

家訓對個體的意義在于找到生命的坐標系。

首先,知來處——家訓是生命的“源代碼”:

當竇氏子孫讀到“飲水思源,勿忘祖先”,實則在追問“我是誰”;當王氏后人踐行“廉潔奉公”,實則在回答“我應(yīng)成為誰”。家訓讓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其次,明去處——家訓是人生的“導(dǎo)航儀”

王氏族規(guī)“積極參加國家的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為家鄉(xiāng)的繁榮富強多做貢獻”的進階之道,《治家格言》“勿營華屋,勿謀良田”的淡泊之訓,為迷茫的現(xiàn)代人提供了精神錨點,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二)對文明的價值:守護中華精神的DNA

從“三槐堂”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王氏族規(guī)“團結(jié)族人、與鄰為善、共同發(fā)展”的智慧,與“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一脈相承;竇氏“和族睦鄰”的訓誡,亦是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根基。家訓的智慧正在續(xù)寫新的篇章。

從岱山紀念堂到文明新燈塔

今日我們在此探討家訓,正如百年前江寧學子在金陵圖書館保存文脈。守護家訓,就是守護中華文明的火種;傳承家訓,就是為人類文明貢獻東方智慧。

家人們,當我們站在岱山紀念堂仰望星空,那些鐫刻在族譜上的家訓,恰如北斗七星,為漂泊的現(xiàn)代人指引歸途。從顏之推“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的務(wù)實,到王氏“科學種田,誠信立身”的革新,從《治家格言》“勿恃權(quán)勢而辱善良”的警醒,到竇氏“耕讀為本”的堅守,這些跨越千年的家訓,共同編織成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鏈。

在這個清明時節(jié),讓我們以家訓為媒,讓每一炷香火都傳遞文明的溫度,讓每一次祭掃都成為文化的覺醒?!白娴伦诠Υ垢桑映袑O繼振家聲”。愿我們共同守護這份生命的契約,讓中華文明之樹,在江寧谷里的沃土上,永遠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