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在《藥》中寫道:“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p>

光緒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人滿為患,就像魯迅所描寫的一樣,百姓們簇擁在一起準備看一場血淋淋的行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時正值清朝晚期,為救落后的中國,青年們紛紛出國留學。最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主要代表決定在國內開始維新變法運動。

然而,這一運動卻觸動了西太后慈禧的統(tǒng)治利益,遂派兵捉拿維新派。聽到這一政變消息,許多參與維新運動的人紛紛出國避難,譚嗣同卻留了下來,準備以死來殉變法事業(yè)。

百姓所觀之行刑,便是譚嗣同等六位君子的行刑現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刑場一側,監(jiān)斬官一一宣讀著六位君子的“謀反”罪行,臺下百姓議論紛紛,有的同情、有的譏諷,只有少一部分人悲戚哭出聲,因為他們是六位“犯人”的親朋好友。

隨著一聲“午時三刻,行刑”,劊子手揮起大刀向譚嗣同等人砍去,頓時鮮血一片。

這年,譚嗣同只有33歲,妻子和老父親還在家中等他。

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父親是晚清官員譚繼洵。光緒九年,譚繼洵做主為兒子定下一門親事,對方是戶部同僚李篁仙的女兒名叫李閏的,并于當年完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閏出自書香世家,知書達理、溫柔賢淑,深得父母翁姑的喜愛。傳說有一次,譚繼洵見到親家李篁仙,劈頭就是一句話:“你女兒是個好女兒,我兒媳也是一個好兒媳啊!”李篁仙哈哈大笑。

但在結婚后,譚嗣同和李閏聚少離多,因此外界傳聞夫妻二人關系不睦。實際上并非如此,李閏和譚嗣同是一對志同道合的恩愛夫妻。

后來,李閏隨譚嗣同住在甘肅,夫妻倆經常吟詩作對,十分親密。光緒十五年,李閏在蘭州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傳鐸,小名殤兒。不料不到一年,這個孩子就夭折了,李閏之后再未生育,而譚嗣同也沒有將傳宗接代放在嘴上,他還立誓不納妾,以示對妻子的忠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光緒二十四年是他們的結婚十五周年,譚嗣同特地作詩贈予妻子:“十五年來同學道,養(yǎng)親撫侄賴君賢。”可這,竟然是他們最后一次共度結婚紀念。

這年,光緒下《定國詔》,戊戌變法開始。譚嗣同因侍讀學士徐致靖的舉薦,被朝廷征召為四品章京,在皇宮行走協助變法。就連遠赴京都,譚嗣同也不忘常常寫信與妻子互訴思念。

然而,以慈禧為首的朝廷守舊頑固派突然反擊,打得戊戌變法措手不及,參與變法的人逃的逃、散的散,只有譚嗣同愿意留下來,用死亡給予最后反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臨刑前夕,譚嗣同給妻子李閏寫了最后一封信:“……手寫此信,我尚為世間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陰曹一鬼,死生契闊,亦復何言……愿君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我與殤兒,同在西方極樂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團圓……”

譚嗣同遇難后,看熱鬧的群眾一哄而散,監(jiān)斬官和劊子手也相繼離開,并不打算理會遺體。京城瀏陽會館的老長班劉鳳池與羅升、胡理臣冒險從刑場把譚嗣同遺體搶出,并用多年積蓄為之購置了棺材,于10月中旬運往湖南。

直到靈柩運抵瀏陽,譚嗣同的妻子李閏才聞知噩耗,驚懼之下倉皇出迎。見到棺材的那一刻,李閏只感到肝腸寸斷,心痛欲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看到丈夫留下的訣別信時,李閏更是悲痛欲絕,還未等人們反應過來,她就從頭上拔下一根簪子,就從頸上刺去,鮮血頓時噴射而出。

一旁的人見狀驚呼起來,連忙叫來大夫給李閏包扎,等李閏再次醒來的時候,自己已經被救了回來。此后,李閏多次尋死都被救了下來。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思念就會像潮水般涌入心頭,李閏痛哭不已,免不了啜泣。罷官在家的譚繼洵見兒媳整日哭泣,人也消瘦了不少,便勸道:“你不要過分傷心,使我及全家都很難過。你要知道,他將來的名聲必然在我之上,你應引以為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閏這才止住傷心,她想起十五周年當日,丈夫為她作的詩。之后,她向公公請求,撫養(yǎng)侄兒和侄女,譚繼洵點頭答應。

至此,李閏頓悟未亡人責任的重大,孝敬長輩、養(yǎng)育侄兒侄女,對兄嫂如姊妹,治家井井有條,將即將落敗的譚家又生生支撐了起來。

1912年,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終于落下帷幕。為繼承丈夫遺志,李閏拿出一部分家產,與一些有識之士創(chuàng)辦了瀏陽第一所女校,并擔任名譽校長。此外,李閏還設立了一個育嬰局,專門收留棄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出生在封建禮教下,但思想開放、自立自強,稱得上是一代“女杰”。

從一個知書達理的千金大小姐,再到夫唱婦隨的家庭主婦,最后到自立自強的女強人,李閏一路走來太過艱難。她畢竟只是一個女子,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會想起與丈夫在一起的時光。

之后,李閏一個人孤獨地生活了幾十年。在她的臥室墻上,掛著一幅巨大的譚嗣同畫像,每一日,她都會在畫像面前靜靜站立,含情脈脈地注視畫像上的丈夫。每逢譚嗣同忌日,李閏總會賦詩悼亡,表達哀思與傷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25年,李閏迎來了60歲生日,曾經的戊戌變法代表人康有為梁啟超合送一幅橫匾,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巾幗完人”。就連這兩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也對李閏欽佩不已。

只可惜,李閏的生命也定格到了這一年,臨終前,她并未提出與譚嗣同合葬的要求,而是堅決要將自己葬在譚嗣同墓后面。

族人按照她的要求照做,等墓做成之后,才知其深意:從譚嗣同墓望去,李閏墓靜靜坐落在那里,就如生前一樣,默默地站在丈夫身后。無論是辦學還是辦育嬰堂,從始至終,李閏都是在完成丈夫的遺志,她從沒想過要成為“女杰”,只愿做丈夫背后那個賢妻。

1991年,李閏墓公布為瀏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愿她與譚嗣同和殤兒在另一個世界永遠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