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是學校的本質定義了教育,而是教育的本質定義了學校。兒童哲學所致力實現(xiàn)的,正是將自我反思帶回到教育之中。

哲學和兒童是天生的盟友

在兒童生活的每時每刻,都會遇到令他們感到困惑或神秘的事件。孩子們看著自己的指甲,想知道它們是從哪里來的。像指甲這樣的東西是如何從一個人的身體里長出來的?一個小女孩發(fā)現(xiàn)她的母親正在生她的氣,而她卻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他們不僅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感到好奇,而且對世界感到好奇:世界從哪里來?它是如何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我們能對世界產生多大影響?如果不是我們對世界產生影響,那么是誰?同樣,蝸牛、地上的泥坑或者月亮表面的黑點,對兒童來說都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說兒童在教育中的主要動力是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如果哲學始終是一門提出問題的學科,那么哲學和兒童就是天生的盟友。哲學始終關注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并且對于如何理解人類經驗進行了更深入的追問。哲學能更好地將兒童與人類知識的整體聯(lián)系起來,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學科能比得上哲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哲學的特殊性在于,它追問人類知識的本質問題,并且同時與其他學科的非哲學題材相關。物理、生物、數學、歷史等學科是按照公認的知識分類方式所劃分的,在講授這些學科知識時,可以鼓勵兒童提出這樣的問題:什么是殖民主義?什么是引力?什么是長除法?當然,在討論“什么是數字”或“什么是事實”這些問題時,會遇到一系列爭議。對于“歷史是什么”“解釋是什么”“思想是什么”“個性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人們也不完全清楚。

對于這些無法輕易解決的問題,哲學始終進行著孜孜不倦的努力,并且通過不斷地重新闡述和重新建構來進行解決。盡管哲學對這些問題也沒有給出現(xiàn)成的答案,但不能因此就禁止兒童提出此類問題。這種提問代表著兒童對整體性和完整性的追求,表現(xiàn)出他們想要超越這些知識分類和理解限制的愿望。

兒童會尊重那些認真對待他們問題的老師,哪怕老師只是用另一個問題來回應他們的問題。例如,當學生問:“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嗎?”老師可以問他:“你認為物質是什么?”當學生問:“世界是如何開始的?”老師可以反問:“你為何說它有一個開始?”如此一來,教師就如兒童一樣,成為提問者和探索者。當兒童問你“什么是死亡”,你需要問自己“什么是生命”。當被問道:“什么是頭腦”,你需要問自己“什么是物質”。換句話說,對于每個單方面、局部性的問題,我們都應該從更豐富、更多元的視角去思考,從而給出更全面、更詳盡的答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實際上,碎片化和過度專業(yè)化是當前教育的通病。現(xiàn)在人們已經很清楚,那些專業(yè)的實踐者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因為他們自己已經過于專業(yè)化,所以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要求教師來擔負起學科整合與關聯(lián)的任務也是不切實際的,他們未接受相關培訓,看不到不同學科主題之間的連續(xù)性,也無法提出更具普遍性的問題。哲學進入課堂之中,就是作為抵制教育過度專業(yè)化的一股力量。哲學所探究的意義恰恰是兒童所珍視的,兒童自己就會愿意將哲學引入課堂。當然,哲學能否進入課堂,取決于對教師的培訓,要讓教師不僅能夠從哲學的高度理解自己所教的學科,同時還能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哲學追求。

兒童需要全面的、多維度的思維能力。要想在教育的過程中實現(xiàn)這一目標,除了要為兒童的想象力提供挑戰(zhàn),為他們的智力發(fā)展提供空間,還要提供各種學科主題之間的路徑,從而使各門課程得以整合和關聯(lián)。這是通識教育的兩個基本要求,而兒童哲學可以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一方面,它為兒童提供了發(fā)展思維和想象力所必需的工具;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各個學科主題相互遷移的模式,從而將學校里的各個學科相互關聯(lián)起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兒童哲學不僅試圖提供一種更適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教育模式,而且旗幟鮮明地主張“教育要重塑自身”——不尋求在現(xiàn)存體系內修修補補,而是通過思維革命推動教育范式的根本轉型,讓教育回歸發(fā)展思維、啟迪智慧、孕育主體的本真使命。助力這一根本轉型的重要力量和支持來自于哲學,哲學例示了另一種教育的范式——意義只能被發(fā)現(xiàn),不能被給予,教育要讓學生親身投入對意義的探索中,通過個體反思、群體交流和不斷實踐,使自己成為意義的發(fā)現(xiàn)者和承擔者。

正是基于這一理念,以李普曼為代表的兒童哲學家們不斷進行建構與實踐,通過將哲學(經過簡化或改造后)引入基礎教育之中,建構哲學式的教學方法,打造兒童哲學課程體系,在實踐中推動教育模式的變革。通過強調兒童本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破功利主義及工具主義的教育觀,鼓勵他們進入真正的求知過程中,在提升認知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推動兒童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通過將哲學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進入“做哲學”的活動中,實際地進行分析概念、反思前提、驗證假設、提供理由、明確標準、評價效果等活動,掌握邏輯的思維方式和哲學的思維方法,使他們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通過將課堂轉變?yōu)槠降葏f(xié)商的探究共同體,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R共建者,推動學生更加深入、更加系統(tǒng)地探索世界、認識自我和理解他人,實現(xiàn)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關懷性思維的全面進步。

(本文由書中相關內容整理加工而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課堂中的哲學:讓孩子重回思考

[美] 馬修·李普曼 安·夏普

弗雷德里克·奧斯坎揚 著

劉丹 劉學良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78-7-5760-5669-3

58.00元

兒童哲學強調對教育的徹底重塑,關注和順應了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需求和趨勢,運用哲學的智慧來改變學與教的方式,在集體共同的探究過程中實現(xiàn)兒童思維、道德、品格等全面發(fā)展,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發(fā)展學生思維、推進學科教學、增強道德教育、提升教師水平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這本書是“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的代表性著作,對于兒童哲學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課程內容、實踐案例等進行了系統(tǒng)表述,為我國理解和實踐兒童哲學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指引。

作者簡介

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

哲學家、教育家,“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創(chuàng)始人。李普曼原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1972年到新澤西州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任教,專門從事兒童哲學的理論研究、文本創(chuàng)造、課程開發(fā)、教學實踐等方面的工作,建構了系統(tǒng)的兒童哲學教育體系,因此也被譽為"兒童哲學之父"。

安·夏普(Ann Sharp)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教授,與李普曼密切合作開創(chuàng)了兒童哲學,致力于兒童哲學與教育哲學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共同撰寫了多部重要著作和教材,特別是對“探究共同體”教育模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弗雷德里克·奧斯坎揚(Frederick Oscanyan)

就職于伯里亞學院哲學系,曾在耶魯大學哲學系擔任哲學講師,與李普曼、夏普等共同出版了多部兒童哲學的研究著作和實踐教材,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兒童哲學教育的理念和實踐,是兒童哲學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目錄

第一部分鼓勵兒童思考

第一章 重塑教育的必要性

失當的教育

無濟于事的補救措施

認識兒童的期望

發(fā)現(xiàn)

挫折

有意義的經驗

對探索的渴望

意義與理性

第二章 思維與學校課程

兒童對意義的渴望

善于思考

思維技能和基本技能

思維技能和其他學科

對話與思維的關系

善于思考重要的問題

第三章 哲學:教育中丟失的維度

哲學始于好奇

好奇與意義

第四章 兒童哲學的教育預設

保持哲學的學科獨立性

將課堂轉變?yōu)樘骄抗餐w

師資與課程

第二部分 兒童哲學的目標與方法

第五章 兒童哲學課程

課程概述

兒童哲學的教育目的與教學目標

第六章 教學方法論:價值考量和實踐標準

讓兒童獨立思考

哲學思維教學的條件

教師支持學生哲學思考的行為

第七章 指導哲學討論

哲學與對話策略

引導課堂討論

觀點在哲學對話中的作用

促成哲學對話

引出看法或觀點

幫助學生表達他們自己:澄清和重述

闡明學生的觀點

解釋意義

尋求一致性

明確定義

尋找假設

指出謬誤

詢問理由

讓學生說出他們是如何知道的

引出和評估其他選項

精心組織討論

第三部分 將思維技能應用到學校生活

第八章 培養(yǎng)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

形式邏輯有助于哲學思維

給出理由:獲得充分理由的方法

理性地行動

結論

第九章 道德教育可以脫離哲學探究嗎?

對兒童推理能力的假設

為道德發(fā)展創(chuàng)設有利的環(huán)境

道德教育中的社會性與自主性

道德教育中的危險——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對立

幫助兒童明白該做什么

想象力與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從哪里開始

為什么道德教育不能脫離哲學教學

邏輯與道德的關系

提高道德判斷力

第十章 兒童倫理探究中的哲學主題

邏輯與倫理的關系

一致性

正確與公平

正確與完美

自由意志和決定論

自然本性

變化與成長

真理

關懷

標準和規(guī)則

問題與答案

倫理探究中的思考和自我反思

編輯:吳偉

制作:彭博

關注并設為星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