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東莞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主辦的“賡續(xù)與回響——當代帖學十四人作品展”在廣東東莞嶺南美術館拉開帷幕。作為開年首個聚焦帖學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學術大展,展覽匯集了來自南北書壇14位帖學名家的200余件精品,通過多維度的藝術呈現(xiàn),展現(xiàn)傳統(tǒng)帖學在當代語境下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步入展廳,觀眾可直觀感受參展藝術家對帖學的個性化詮釋。展覽風格可大致分為“亦樸亦雕”“古風古韻”“意居形上”三種類型,其中既有對《淳化閣帖》《書譜》等經典法帖的古法繼承,也有將帖學筆意融入現(xiàn)代構成的跨界嘗試,王羲之手札的靈動氣韻、米芾尺牘的跌宕之勢,經由藝術家對材料、章法的當代演繹,呈現(xiàn)出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從宋代《淳化閣帖》的興盛到清代碑學沖擊下的嬗變,回溯帖學發(fā)展的千年脈絡,以王羲之《蘭亭序》為精神原點,確立“尚韻”審美體系,筆墨的抒情性與人格修養(yǎng)深度綁定,形成“書以載道”的文化基因。之后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等建立法度體系,《淳化閣帖》刊刻標志官方經典化。顏真卿突破“二王”范式,展現(xiàn)帖學包容性。宋元時期,蘇軾“尚意”書風顛覆技術崇拜,趙孟頫以復古重構晉唐傳統(tǒng),帖學從宮廷走向文人書齋,成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鏡像。到了明清時期,董其昌“南北宗論”引發(fā)風格分化,清代碑學崛起打破帖學壟斷,但何紹基等大家仍以碑入帖,維系傳統(tǒng)生命力。而當代書法歷經四十余載激蕩嬗變,在觀念革新與理論重構中步入歷史新境,為帖學之新提供了多重視角。

草書歌行 局部 (草書) 劉彥湖
如果說,清代碑學以“拙重大”之美回溯晉唐神韻,那么當代書家則在此基礎上,將金石氣韻與自然書寫結合,重構經典與民間的多元審美?!拔覀兒魡疽环N全新的創(chuàng)作審美思潮,即碑帖之融合,新帖學之重生。帖學之新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調自然書寫與金石氣并重;二是經典與民間取法共存;三是審美陽剛、陰柔、怪誕兼收并蓄?!闭褂[學術主持、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院長吳慧平認為,以二王體系為根基的新帖學,既非對晉唐風韻的簡單復刻,亦非碑帖雜糅的折中主義,而是通過激活傳統(tǒng)基因密碼構建的當代審美范式——這種范式轉換不僅重塑著筆墨語言的肌理,更推動著書法從技藝傳承向文化創(chuàng)造的維度躍遷。
從這個角度看,當代新帖學書家十四人展,并不僅僅是書家之集萃,更是對新帖學精神與美學追求的一次深刻追問與探索,旨在展現(xiàn)新一代帖學家的創(chuàng)作智慧與史學洞見。
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創(chuàng)作部主任陳忠康雖起始于帖學熏陶,卻反對局限于帖學概念。他表示:“早年受技術限制,碑和帖的印刷效果差異不大,直至看到董其昌《赤壁賦》真跡,才領會帖學真味。若碑帖之爭的書家能目睹真跡,或許就不會有此爭論。當下,不應局限于碑帖,而應挖掘更多傳統(tǒng)材料,因為書法受視覺資源影響,要注重自身感受,從材料中探尋獨特韻味,進而延伸到筆法、字法、章法。”
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學術部主任蕭文飛談道,書法史上一直并行著以刀表現(xiàn)的書法和以筆表現(xiàn)的書法兩條線索,在演變進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借鑒,是刀筆相師,而不是單向的筆師刀或刀師筆,只是在不同的階段,互為顯隱,側重不同。蕭文飛在《“刀”“筆”關系下“碑學”“帖學”范疇的重新界定》一文中,提出要正視刀、筆各自在書法史上獨立的價值和意義,厘清二者在書法史不同階段的關系,并由此出發(fā),對“碑學”“帖學”的范疇做一個界定。
而在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洪鎮(zhèn)看來,碑與帖的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刀和筆上,更在于工具材料和處理方式。他呼吁不要將碑與帖對立,應關注書寫狀態(tài)的演變,重視書論,通過書論批評反思創(chuàng)作,回歸對書法本體的思考。
浙江大學史論系主任薛龍春認為,帖學不僅取法名家書法,同時也有點畫、使轉等筆法的內在規(guī)定性。資源、媒介、手法的拓展或能帶來創(chuàng)新的機會。比如,出土簡牘與二王筆法一脈相承,值得開掘;董其昌、王鐸使用高麗箋與綾綢作為書寫材料,凸顯了墨的趣味等等?!敖裉斓臅乙矐撍伎疾牧吓c手法之間的關系,而所謂的碑帖融合,多是援碑入帖,我們能否反其道而行之,嘗試援帖入碑?”薛龍春說。
湘湖文化藝術發(fā)展中心主任施立剛的參展作品精選自近十年法帖研習過程中積累的習作,分為三個研究單元:第一部分《臨十七帖》《臨書譜》聚焦“圖像解碼”;第二部分《臨張旭古詩四帖》《臨王羲之中郎女帖》采用生宣與羊毫演繹經典;第三部分《心經》等作品,則闡釋其為“多重痕跡的當代轉譯”。談及技術革命對帖學的影響,施立剛以自身經歷分析說:“在院校接受專業(yè)訓練期間,我們使用的臨摹范本與教師解讀,與如今可獲取的高清數(shù)字化法帖存在顯著信息誤差。這種技術迭代正在重構書法學習的認知體系?!?/p>
無論是篆隸作品以秦漢簡牘的野逸之姿注入金石刀意,還是行書在“二王”法度中融入現(xiàn)代節(jié)奏,此次展覽所展現(xiàn)的“以古為新”的創(chuàng)作智慧,不僅呈現(xiàn)技法革新,更揭示了書法史中碑帖互鑒的文化邏輯。正如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龍友所說:“探討‘帖’之內在價值和精神力量,首先應重新審視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言、象、意之關系;其次,關于帖學的研究及相關討論,已經從概念范疇向書寫本體問題深入,并試圖重構人與書寫的本質聯(lián)系。這既是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的標志,也是本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證驗貫練聯(lián)(行書) 王忠勇

鳥外花邊七言聯(lián)(行草) 2024年 陳海良

漁翁(行書) 王義軍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