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 萬物復蘇, 祭祀、戶外踏青、 親朋相聚等活動增多。 疾控部門溫馨提醒: 關注食品安全, 謹防食源性疾病。
野菜采食需警惕
“試挑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當一縷縷春風掠過,各種野菜開始萌發(fā),剛冒尖的時令春菜被一道道“請”上餐桌,為嘗個春菜的鮮,市民常常自行采摘,因大家對野生植物食用性的辨識能力有限,部分野菜與有毒植物外觀相似,誤采誤食可能會導致中毒,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提示:
1.購買野菜應在正規(guī)商家選購,選擇本地種植、具有多年使用歷史的野菜,慎重購買少見品種。
2.采摘野菜要注意避開環(huán)境污染區(qū)域,請勿采摘未食用過或不認識的野菜、野果、野生蘑菇及野蜂蜜。
3.一旦食用后出現中毒癥狀,要立即催吐,并盡快就醫(yī)。
霉變甘蔗勿食用
“清明蔗,毒過蛇!”這句民間諺語并非危言聳聽。實際上,甘蔗本身并無毒,有毒的是發(fā)霉變色的‘紅心’或‘黑心’甘蔗。春季多雨潮濕,氣溫不斷升高,霉菌等雜菌適宜生長繁殖,甘蔗容易霉變,產生3-硝基丙酸毒素,這是一種強烈的嗜神經毒素。

提示:
1.正常甘蔗果肉乳白,汁水清甜,霉變甘蔗會出現紅色、棕色或者灰黑色的斑點,聞起來有霉酸味或酒精味,吃起來有酸味或苦味。
2.市民購買時讓商家削皮、切成小段,方便辨別是否發(fā)霉,若出現紅褐色、灰黑色斑點或蔗心發(fā)紅、發(fā)灰,應立即丟棄。
河豚切勿“拼死”吃
“不食河豚,不知魚味”“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此時又到河豚肥美之際,其肉鮮味美,營養(yǎng)價值高,富含多種微量元素,但這個時節(jié)(2-5月)也是河豚毒素含量最高的時期。不少吃貨們不惜鋌而走險,只為這一口鮮,但往往伴隨著“致命陷阱”。河豚毒素毒性強、耐高溫且無特效解毒藥,中毒后最快10分鐘發(fā)病。

提示:
1.嚴禁購買、加工、私自捕撈及食用野生河豚。
2.在餐館食用河豚前,請確認商家具備合法經營資質,并詢問是否使用合規(guī)養(yǎng)殖河豚原料,建議留存點餐憑證。
諾如預防不松懈
每年的冬春季節(jié)是諾如病毒感染的高發(fā)季,需特別注意經食源性傳播的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近段時間以來由于聚餐、聚集引起的諾如病毒傳播也屢見不鮮。

提示:
1.注意個人衛(wèi)生,保持良好的手部清潔習慣,尤其在飯前便后,務必使用肥皂與流動清水仔細搓洗雙手至少20秒。
2.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瓜果蔬菜要徹底洗凈,牡蠣貝類等食品要蒸熟煮透,避免飲用生水。
3.如果您最近有嘔吐、腹瀉等身體不適癥狀,請及時就醫(yī),盡量避免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更不要參加聚餐、聚會等集體活動。
來源 | 南通疾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