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讀者來信如是說:
我是家里獨子,大學畢業(yè)后沒有回到父母身邊找工作,而是留在了上大學的城市發(fā)展事業(yè)(老家北方某省會城市,我目前生活在南方某省會城市)。期間,我保持著每年回老家看望父母一次的頻率。
尤其在母親生病住院那幾年,我因為工作原因,并不能回到父母身邊盡孝。在此情況下,父親將當時照顧母親的鐘點工認作干兒子,且在母親病逝之后,父親索性讓他干兒子住進了父母家。
父親的干兒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父母身亡,這些年靠打零工為生,這輩子沒有娶妻生子(大概是因為貧窮的緣故)。在母親病逝后的那些年,父親的干兒子負責著父親的飲食起居。當然,父親將他每個月的花銷結余也全都給了他干兒子。對此,我沒有任何異議。讓我沒想到的是,父親竟然提前立下遺囑:房子由他干兒子繼承。
這件事是父親病逝之后,我才知曉的。雖然對父親有點怨恨,但面對遺囑,我也無力反駁。
我就納悶了:我明明是父親的親兒子,且是唯一的兒子,他為什么就沒有想過把房子過戶給我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木子李情感淺析:
有人這樣形容子女:子女就像“核武器”,雖然大多時候派不上用場,但能對身邊人起到威懾作用。大概意思:仗著自己有子女,避免被一些欺軟怕硬之人欺負。事實上,人們結婚生子,不僅僅是對生命的延續(xù),也想得到養(yǎng)兒防老的反饋。遺憾的是,當今很多人對父母的態(tài)度:1)等父母年邁的時候,把父母送到養(yǎng)老院;2)因為和父母不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在孝敬父母層面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父母年邁的時候得了重病,在對子女指望不上的情況下,就會有這樣的傷感認知:養(yǎng)子女還不如相對靠譜的鄰居或義子(義女)。
當有些人在生活難以自理的情況下,得不到子女的照顧(甭管是因為子女本身不孝順,又或者和父母身處兩地,有點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時候,父母就會產生這樣的心態(tài):誰能幫著我續(xù)命,誰就是我生命中的貴人。不排除這樣一種結果:父母會將自己名下的財產留給那個在他們晚年對他們心細照顧的人。常見案例:總有一些人在病逝的時候,提前寫好遺囑,將自己的財產留給保姆。如此現象產生的兩個原因:1)保姆在照顧這些老人期間,對老人無微不至,讓老人感受到了保姆的實誠;2)子女對老人的冷漠,讓老人寒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你剛去外地上班那會,你父母或有這樣的欣慰:覺得你特別有出息,也將你視為他們的驕傲。但在你母親病重,你因為工作原因不能給予你母親最起碼照顧的時候,你父親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覺得含辛茹苦將你養(yǎng)大,也沒有多大價值。這時候,他被當時雇傭的鐘點工即你父親后來的干兒子的所作所為感動,并在認定等他年邁的時候也指望不上你的情況下,你父親讓對方住進了你父母家。在對方住進你父母家的一開始,你父親肯定沒有將房子過戶到對方名下的想法,但通過多年相處,覺得對方配得上你父親的那套房子,于是,就有了你看到的結果。
你確實是你父親唯一的兒子,但你對你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并沒有實質性反饋,難道僅因為彼此之間有血緣關系,就想得到父母奮斗來的一切?心里話,我比較贊同你父母的做法,且希望很多老人都可以秉承:誰對你好,你對誰好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讓做子女的明白一件事:不是父母病逝之后,他們的財產就會自動進入子女的荷包,而是需要子女用對父母的孝敬來交換。這樣一來,就可以遏制一些子女不孝順父母的情況發(fā)生。捫心自問:這些年,你在你父母這里是不是大多數情況下都呈現著索取的姿態(tài),而在付出層面則有些微乎其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個較為殘酷的現實:一些人,如果在年邁的時候,沒有退休金,但有能應付養(yǎng)老的存款,子女就會想法設法把父母的錢占為己有,隨后在盡孝層面呈現出不稱職狀態(tài);倘若父母有高額退休金,子女則會把父母當作搖錢樹,且給予心細照顧。其中的奧妙大家細品。人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生活意識:疼小不疼老。想說的是,子女雖然是自己投入很多才成長起來的生命,但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也是付出了艱辛。所以,在父母年邁的時候,怎忍心對父母怠慢?并不覺得自己和父母不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可以作為不孝敬父母的借口,事實上,完全可以在父母年邁的時候,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
有心者,多遠的地方都順路;無心者,多近的地方都嫌遠。所以,在孝敬父母層面,只有差錢,才是能拿到臺面上的無奈理由,除此之外的一切理由都是借口。遺憾的是,總有一些人在對待父母層面秉承著這樣的態(tài)度:不愿意在父母年邁的時候給予父母最起碼照顧,卻在父母病逝之后想獨吞父母的家產。想問,這樣真的好嗎?在此,提醒一下做父母的:倘若你多子女,那個能陪在你身邊的子女,就是最孝順的。千萬別因為和陪在你身邊的子女有一些瑣事上的爭吵,就把那個一年只回家看你一次的子女視為最孝順,否則,會寒了陪在你身邊的子女的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編后語:
甜言蜜語或許對涉世之初的人比較受用,但對于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很多年的人而言只會聽聽,因為在經歷了太多事情之后,人們已經不太喜歡身邊人給自己畫大餅的舉動,在意的是實打實的付出。為此,我們要清楚地明白,任何關系到了最后,也不過是相識一場,所以,關系的維持需要體現出相互。
作為子女,需要明白的事情:雖然說大多數做父母的在子女身上會呈現出春蠶到死絲方盡,但永遠別覺得父母這樣做屬于理所應當。因為有些父母在子女這里并不會呈現“糊涂的愛”,源于他們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或會有這樣的生活體驗:誰對我好,我對誰好。在此情況下,倘若子女不勞而獲的夢想落空了,只能是自取其辱。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