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每個人都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我們感到深深的無力,所以我們也害怕談論它,以至于在生活中,我們時?;乇堋八馈边@個詞,提及或是談論死亡都成為了一種禁忌。
其實,孩子對死亡的感知異常的敏銳。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有著不同的理解。
初遇死亡,“死到哪里去了”
“媽媽,我很久沒有見到曾外婆了。”
“是的,曾外婆去世了?!?/p>
“什么叫去世了?”
“就是曾外婆死了,我們再也見不到她了。”
“那她死到哪里去了?”
這是女兒三四歲時與我的對話,這也是她第一次聽說了“死亡”。孩子理解的死亡就是離別,而日常生活中的離別讓她反復體驗到,見不到的人還在某個地方,他還會再回來,我還能見到他。
玩弄“死亡”,拒絕互動
“泡泡,快來洗澡。”
泡泡往沙發(fā)上一躺,說:“我死了?!?/p>
“泡泡,來,吃飯了?!?/p>
“啊,我死了?!?/p>
兒子三四歲時,有段時間很喜歡這樣的對話,經(jīng)常對我們說“我死了”。這是孩子對死亡的又一層理解:“我死了”,意味著我無法回應你。這說明,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jīng)從生活中隱約了解到,死去的人不會再與我們有互動,我們永遠也無法喚起一個已經(jīng)死去的人對我們作任何的回應。孩子從中體驗到的是拒絕,因此,他也用“裝死”的方式來拒絕我們,并由此來體驗對人際關系的掌控感。
見證死亡,告訴我真相
六歲的侄女兒問爺爺。
“爺爺,我的爸爸究竟是睡著了,還是死了?”
“你的爸爸死了?!?/p>
“哦?!?/p>
六歲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理解生老病死,能明白死亡是不可逆的。大多數(shù)孩子會認為死亡是很遙遠的,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或者會認為自己能超越死亡。但如果有家人去世,孩子需要知道真相,刻意隱瞞會讓孩子感到被欺騙或被拋棄了。

體驗“死亡”
12歲的萱萱擼起袖子,伸出手臂:“看,這條是我拿圓錐畫的。”
“這有什么,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還用美工刀畫呢。我才不怕死呢?!?/p>
“你才一條,你們看我的,我有三條?!?/p>
這樣的情形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很可能也有我們自己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在碰到挫折時更容易做出一些自傷、甚至自殘的行為。有時,孩子們之間還會以此進行攀比,看誰“更勇敢”。其實,他們對“死亡”有著自己的理解——以身體的疼痛來體驗活著的感覺。
除了肉體方面,孩子們在生活中會經(jīng)歷更多的象征層面的“死亡”。青春期和畢業(yè)班的孩子就處于這個特殊階段。他們已經(jīng)明白死亡是一種永恒的喪失,而他們的內(nèi)心也正經(jīng)歷著這種“喪失”。比如,青春期的開始也意味著童年期的結束,生理上的變化不斷地在提醒著他們,童年時光一去不復返,他們正在失去一些“孩子”的特權。畢業(yè)班的孩子們也會因為即將告別熟悉的環(huán)境和熟悉的老師、同學而感到悲傷。這個時候,他們的喪失感會變得強烈,有的孩子甚至會有身體反應。
孩子對死亡的理解,是一個過程,所以,死亡教育也是一個過程。幫助孩子理解和面對死亡,需要極大的勇氣,卻會給予孩子一段寶貴的人生體驗。
這樣與孩子談論死亡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回避與孩子談論死亡,甚至回避說“死”這個字。或許是因為我們自己難以面對喪失,我們還有沒處理完的傷痛,還有沒完成的告別,還有對不可控的恐懼……所以,我們首先要關照自己,先處理好自己有關喪失的議題,才有能力去承接在與孩子談論死亡話題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緒和反應。
這之后,我們才能真正開始與孩子談論死亡。有一些方法可以試試:
1、接納脆弱,允許悲傷
“媽媽,小金魚死了,哇哇哇?!?/p>
“是的,小金魚死了,我知道你很難過?!?/p>
“哇哇哇,那只雞也沒有了,它每天早上都啄門,把我吵醒。它也沒有了?!?/p>
“是的是的,雞也死了。它每天啄門,叫你起床,你每天早上都會去看它。它死了,你也很傷心?!?/p>
“媽媽,它還給我下雞蛋的,每天都有一個。哇哇哇,可是它也沒有了?!?/p>
我們要接納孩子的脆弱,允許他們表達悲傷?!额^腦特工隊》中的憂憂說:“悲傷能讓我停下來,不被生活的重擔擊垮?!?strong>哭泣或許不能解決問題,但可以給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抱著孩子,讓她安心地哭個夠。只有充分地哭過了,才能有力量接受失去心愛之物的事實。
2、告別儀式不可少
瑩瑩的媽媽從生病到去世的幾個月的時間里,家人為了保護孩子,很少讓孩子去探望她的媽媽,最后的喪事也瞞著孩子辦的。幾個月后的一天,我在樓下院子里碰到了正在跟外公玩耍的瑩瑩,她天真爛漫的笑容,讓我心生慰藉,仿佛看到了早逝的朋友昔日的身影。我笑著走過去打招呼:“嗨,瑩瑩,好久不見?!焙⒆诱乜粗遥蝗缓莺莸貙ξ摇昂摺绷艘宦?,轉身走了。
孩子的那聲“哼”,是在說:你是樂樂的媽媽;樂樂有媽媽,我沒有,所以我討厭看見你。那句“哼”里,也有對媽媽的愛與恨:媽媽,你為什么突然拋下我?
我們常常以“保護孩子”的方式,對孩子隱瞞真相。在我們?yōu)樗勒呱吧竺β档倪^程中,我們部分地完成了告別和哀悼的儀式,可是被“保護”的孩子,卻缺少了這個過程,至親的死亡對他們而言變成了突然降臨的恐懼。同時,在刻意的隱瞞中,孩子能敏銳地感受到大人們不愿意談論這件事,這又使得孩子的恐懼、悲傷、憤怒等復雜的情緒沒有出口。
當悲傷不被看見,哀悼就無法完成,我們的內(nèi)心就會一直停留在過去,沒有辦法開始新的生活。所以,一個鄭重的告別儀式很必要。比如,我們可以以特定的形式與孩子一起對去世的親人表達思念,并跟他們說“再見”,但會永遠把他放在心里。告別儀式?jīng)]有統(tǒng)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次數(shù),重要的是把對逝者來不及說的話都說出來,而每一次告別都是一次哀傷的表達,只有哀傷得到了盡情的宣泄,我們才能真正與過去告別,與逝者建立新的連接方式,并能再次安心地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孩子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我好好地活著,是對你最好的思念。”
有很多童書可以幫助我們與孩子一起完成告別儀式。比如,貝貝熊系列《我愛小金魚》,還有《爺爺變成了幽靈》。也有很多童書能幫助孩子理解死亡,了解生命。比如,《爺爺沒有穿西裝》《鴨子遇到死神》《一片葉子落下來》《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與孩子一起讀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耐心等待,給孩子時間
(喪禮中)女兒對我說:“媽媽,表妹雖然看起來很瘋的樣子,其實她很難過,我知道她是裝出來的?!?/p>
三年后,侄女兒旅游回來。
“姑姑,我在泰國的時候,碰到一個小朋友,他說,他的爸爸媽媽離婚了。我跟他說,我的爸爸還死了呢?!?/p>
與成人一樣,孩子有自己的方式和節(jié)奏面對死亡。當初孩子的“裝瘋”,是一種自我保護。她還無法接受父親突然去世的事實,她需要一個緩沖,也需要一些力量來抵抗家里沉重的氣氛。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漸長,孩子逐漸接受了這個事實,也有力量面對了,所以可以直言自己的不幸,不用再“裝”了。
4、與大孩子們做專題討論
“如果沒有死亡,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
“沒有了死亡,我們的快樂和悲傷也會變少?!?/p>
“如果沒有死亡,我們的世界會越來越擁擠,我們最后會沒有食物,沒有空間?!?/p>
“有始有終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如果人生是無限的,人就會越發(fā)覺得生命的無趣。萬物都在更新中,人生就是因為接觸到各種各樣新鮮的東西才顯得精彩?!?/p>
“沒有死亡,人不會珍惜生命,生命失去價值?!?/p>
“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只有死亡是確定的?!?/p>
“死亡并不可怕,沒有死亡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p>
這次疫情,讓死亡離我們?nèi)绱酥鼏酒鹆宋覀兩钌畹目謶?。高中生已?jīng)具備了初步的思辯能力,于是,我組織了一場專題討論。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對“生與死”這樣的哲學話題感興趣,引導他們直接對生死話題進行探討往往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能面對自己的死亡恐懼,能從更廣的視角來看待死亡、思考活著的意義,并由此感受到,死亡不再面目可憎,反而有些可愛了。
只要我們有勇氣、不回避,無論以怎樣的方式與孩子談論死亡,都是合適的。我們在給孩子傳遞一個積極的信號:我也害怕死亡,但我不害怕與你一起談論它。孩子能從我們這里獲得力量,并學習接納和面對自己的脆弱。
至于具體到幾歲的孩子,應該如何與他解釋死亡,我想在這里分享曾奇峰老師的一個方法:想像一下,當我們在孩子這么大時,我們希望得到怎樣的回答?我相信,你一定有很棒的答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