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無疑是有關清明節(jié)認知程度最高、最普及的一首古詩。其實,關于清明的詩詞還有許多名篇佳作,在這些作品中,在這個春和景明的節(jié)日里,我們感受著古人對已逝親人和祖先的追思,或者置身于他們到郊外踏青的觴詠。我們似乎順著崔護的眼光,看到倚門女子的微笑;我們也仿佛聞到了東坡居士新火新茶的芬芳。在清明節(jié)來臨之際,我們在關于清明的詩詞中觸摸傳統(tǒng)的脈搏,感知古人的心緒,領悟生命的真諦,延續(xù)青春的新火!
清明詩詞中呈現(xiàn)的
節(jié)日習俗與歷史淵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中唐詩人韓翃的《寒食》是清明詩的代表作品之一。明代詩論家胡應麟對韓翃的七言絕句評價甚高:“惟韓翃諸絕最高,如《江南曲》《宿山中》《贈張千?!贰端妄R山人》《寒食》《調馬》,皆可入初、盛間。(《詩藪·內編》)”《寒食》寫的是清明的重要習俗:寒食禁火和賜火。清明節(jié)是中國節(jié)慶中唯一一個節(jié)氣與節(jié)日合為一體的節(jié)日。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日子是在春分后十五天?!痘茨献印氛f:“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薄稓q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币驗楹畴x清明時間相距頗近,就在清明前的兩天,節(jié)日持續(xù)三天,與清明連為一體,到唐代的清明節(jié),“寒食”就成為清明最重要的節(jié)俗了。寒食起源于春秋時期晉文公紀念介之推。晉文公重耳曾流亡在外十九年,備嘗艱辛,歷盡苦難。與他生死相伴的忠誠之士介之推,曾割股肉救活瀕死的重耳。晉文公后來使晉國中興,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回國后封賞隨他流亡的臣子,卻忘了介之推。后來有人提醒,他遂派人到綿山找介之推。介之推攜母親隱居于綿山,堅決不出。晉文公放火燒綿山,留了一條路,意在逼介子推出山。而后進山尋找時,發(fā)現(xiàn)介之推和母親被燒死在樹下。晉文公追悔莫及,遂令斷火,是為紀念介之推。此為寒食節(jié)之由來。到唐代時,禁火寒食成為清明的主要節(jié)俗。而在斷火后,朝廷舉行起火儀式,皇帝還將新火賜于近臣。在有關寒食的作品中,韓翃這首《寒食》,無疑是頗具代表性的。詩的前兩句是描寫春日都城清明特定的景象,處處飛花,“御柳”在微風中輕輕搖擺。后兩句是寫近臣受寵,“漢宮”其實喻唐,皇帝所賜新火,在“五侯家”輕煙裊裊。此詩頗具諷意,但寫出了寒食節(jié)俗。另一首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對月》,亦是名篇,其云:“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倍梁笠话倭阄逄旒礊楹常丛婎}所由。而此詩是寒食夜對月所思。其中的頷聯(lián),更為寫月的名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將清明日友人遭貶赴貶所的悲涼心境寫得淋漓盡致,詩云:“寂寞清明日,蕭條司馬家。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欲別能無酒,相留亦有花。南遷更何處,此地已天涯。”友人韋侍御被貶外放虔州,詩人心情寥落悲愴,同時也將寒食的節(jié)俗都表現(xiàn)出來了。
清明掃墓祭奠先人,這是清明節(jié)最主要的習俗。通過祭祖掃墓的儀式,寄托對已逝親人的哀思。《東京夢華錄》敘述了清明節(jié)掃墓的情景:“寒食第三節(jié),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古代詩詞中直接描寫掃墓者并不多,但也不乏佳作,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直接描寫掃墓情景,讀之令人悲慨:“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贝嗽妼吣箷r的悲痛烘染到極致。徐凝的《嘉興寒食》:“嘉興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唯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來?!彪m是對蘇小小墓的感嘆,也寫出了清明掃墓的景象。
踏青游春也是清明節(jié)的主要節(jié)俗。在紀念逝者的同時,人們又在春天的柳綠桃紅中品味著自然的生機,于草木萌發(fā)中感悟著生命的歡愉。《東京夢華錄》“清明節(jié)”條中就記載北宋汴京清明節(jié)人們踏青賞春的景象:“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土儀’。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但一百五日最盛。節(jié)日,坊市賣稠餳、麥糕、乳酪、乳餅之類。緩入都門,斜陽御柳;醉歸院落,明月梨花?!鄙鷦拥爻尸F(xiàn)了北宋時期清明踏青游春的景象。
踏青游春其實也是清明節(jié)融合了上巳節(jié)(農歷三月三)而沿襲下來的習俗。上巳節(jié)(俗稱“三月三”)形成于春秋末期,魏晉時期已經固定為農歷三月三日了。最有名的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就是為三月三日雅集所作。開頭一段即寫三月三雅集“游目騁懷”之樂,其云:“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與孫綽、許詢等詩人所作的三月三日蘭亭詩,既有春日游賞之娛,也有玄言形上之理,并非僅是劉勰所諷的“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文心雕龍·時序》)。如孫綽的《三月三日詩》:“姑洗斡運,首陽穆闡。嘉卉萋萋,溫風暖暖。言滌長瀨,聊以游衍。縹萍渶流,綠柳陰坂。羽從風飄,鱗隨浪轉”,在三月三的詩中也是較為典型的。唐宋時期的詩中,多有踏青游春之作,如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背蔀榍迕魈で噘p春習俗的游戲活動,還有蹴踘和蕩秋千。蹴踘是古時清明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有鮮明的競賽性質。類似今之足球。蕩秋千也是清明節(jié)最為常見的游戲。王維此詩中關于這兩項活動的詩句,極為生動形象。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寒食》詩中也將蹴踘與秋千寫得充滿情趣,其云:“晴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長歌送落日,緩吹逐殘杯。非關無燭罷,良為羈思催?!彼未鷼W陽修有著名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詞云:“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彼未~人柳永的詞作《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勾勒出清明踏青游春的“全景”:“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盈盈,斗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旁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彼未~人李清照的名作《點絳唇》中也有“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的寫照。
清明詩詞中呈現(xiàn)出的
幽情別緒與生命悲感
清明時節(jié),面對先人墓碑,最易觸發(fā)詩人內心的生命凋零的傷懷;而面對柳綠桃紅、春色芬芳的造化生機,又最能撥動相思相戀的幽思別緒。在以寒食、清明為題材的詩詞中,蘊含著這類情感的作品是最能扣人心扉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边@首詩所表現(xiàn)的情愫是非常感人的,也充滿了物是人非的感傷。《本事詩》記載道,(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莊……酒渴,叩門求飲。有女子以盂水至,倚小桃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墻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于左扉。去年的“人面桃花”,在詩人心中萌發(fā)了愛情,而經年再尋,竟是人去室空。在清明詩詞中,這首詩是非常動人的。在宋詞中,吳文英的《風入松》頗具代表性的意義,其云:“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边@首詞是吳文英代表作之一,恰是寫清明時節(jié)懷念戀人的。其中的思念之情,揮之不去。
清明祭掃,面對郊野荒冢,最易產生生死輪回乃至故國故人之思。這在清明詩詞中也是頗具普遍性的。如明代著名詩人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xiāng)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有《清明前一日》詩云:“正當離亂世,莫說艷陽天。地冷易寒食,烽多難禁煙。戰(zhàn)場花是血,驛路柳為鞭。荒垅關山隔,憑誰寄紙錢?”皆因亂世更覺清明的悲涼之感。
超曠的人生態(tài)度與時空意識
清明正是物候更新、歲時迭轉之際,自然風物勃發(fā)出蓬勃生機。當此之時,最易使人感懷生命,參悟時空。大多數(shù)作品是散發(fā)感慨傷感情懷,而清明詩詞中也不乏面對流光轉換而生發(fā)出超曠豪逸哲思的。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最為鮮明呈現(xiàn)了作者在清明節(jié)時的人生感悟,詞中寫道:“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篇杰出的詞作,作于1096年,是寫在超然臺上的景色與人生感懷。其主旨與超然臺的“超然”觀念非常契合。超然臺在山東諸城縣,由蘇軾胞弟蘇轍命名。蘇軾還作有《超然臺記》,由“超然臺”生發(fā)出“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的曠達超逸的人生觀?!锻稀穼懗隽饲迕鲿r節(jié)“煙雨暗千家”的典型景致,卻不曾有那種“死生契闊”的悲涼氣氛,而是充溢著“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超曠豪逸的人生態(tài)度。蘇東坡詩詞創(chuàng)作的超曠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還體現(xiàn)在《浣溪沙》詞的名句:“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在《定風波》詞中所寫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等等,都能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北宋詩人王禹偁的《清明》詩云:“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痹诳占胖杏兄坏男膽B(tài)。
清明詩詞的文化荷載
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也是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jié)日。清明節(jié)有著獨特而豐富的節(jié)俗,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同時,又透射出國人對生命與自然的哲學思考。作為節(jié)氣與節(jié)日融合為一的清明,有著非常重要的天文歷法的背景,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進程與安排,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而自然景物在這個時節(jié)里所產生的明顯變化,也對人們的情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清明之際,祭奠逝者先人,卻是在萬物蓬勃、桃紅柳綠的滿眼春色之中,又怎能不折柳踏青、飽覽春光呢?正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藝理論家劉勰所說:“是以獻歲發(fā)春,悅豫之情暢”,于是,“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文心雕龍·物色》)。歷代的詩人詞人們筆蘸清明時節(jié)的明媚春光,內心鼓動著思緒紛繁的情懷,寫下許多以清明為題材的詩詞佳作,為中華文學鑲嵌上了具有明顯標記的明珠,使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多具有鮮明辨識度的作品。這些篇什,將清明節(jié)俗所生發(fā)的各種具體情境和意象,通過詩詞的佳構,使之在中華文化的園囿中成為具有原型意義的鏡像。誠如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所說:“原始意象或者原型,它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fā)生并且顯現(xiàn)于創(chuàng)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現(xiàn)的任何地方。(《心理學與文學》)”諸如清明詩詞中的踏青、新火、折柳、秋千等等,都可以視為中華文化中的原型意象。
清明節(jié)前,我專門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來到了兵團團場,受到“兵團精神”“胡楊精神”和“老兵精神”的感染,同時,也想到清明節(jié)的文化荷載,除了祖先崇拜,還有英雄崇拜的內涵。
在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和墨洛產業(yè)園,我駐足于“問勇路”的路牌下,聽著在中印邊境沖突中犧牲的陳祥榕等四位烈士的故事。當部隊問烈士陳祥榕的母親姚久穗需要什么幫助時,她的第一句話是:“我沒有要求,我只想知道我兒子在戰(zhàn)斗的時候勇不勇敢?”連長回答:“祥榕勇冠三軍!”這就是“問勇路”的來歷。在位于昆玉市的老兵精神展示館,我仿佛聽到了那些隨王震將軍入疆的老戰(zhàn)士“永不換防”的鏗鏘誓言。這些老兵絕大多數(shù)已成為逝者,追思他們,使我們對清明有了更具時代內涵的體悟!
每到清明之時,各地都到烈士陵園獻花祭掃,追思英烈,這既是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又是對清明節(jié)新的時代元素的注入。家國同構,清明節(jié),有對自己親人的悼念,還有對獻身國家民族的英烈的懷念。中華文化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而且還會更加光大!
文章末尾,節(jié)選筆者之前所作的《清明賦》中的兩節(jié)與朋友們在清明節(jié)來臨之際分享:
絡繹北邙兮焚香祭祖,夢入南浦兮追遠慎終。春隨人意兮驟雨方駐,馬踏飛燕兮亂落紅英。朱門映柳兮東風拂煦,白鷺剪波兮低按秦箏。巧笑倩兮秋千墻里,美目盼兮綠水橋平。紙鳶搖曳兮云間漫步,春路添花兮醉臥古藤。人云空流水兮玉闌獨倚,亂山何處覓兮江上數(shù)峰。煙水平岸兮紅妝蕩槳,鷺鷥驚起兮綠荷塘橫。夕陽村外兮梢頭舊影,皓月夜深兮弦上新聲。
夜如何其夜未央,誰謂河廣兮一葦杭。東方既白兮陟彼岵,縱浪大化兮飲流觴!方將萬舞兮懷佳節(jié),有風自南兮舉瓊漿。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中國藝術報》2025年4月4日第3版
封面 | 人民網
編輯 | 陳佳麗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