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坐擁14億人口這一龐大基數(shù),但在2024年的電視零售量(3086萬至3596萬臺)卻與美國(3475萬至4000萬臺)基本持平,甚至部分統(tǒng)計顯示后者銷量更高。這一看似矛盾的消費現(xiàn)象背后,是經(jīng)濟結構、消費習慣、市場周期與技術迭代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經(jīng)濟基本面來看,中美消費者對電視的購買力存在顯著差異。根據(jù)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2024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5.5萬元(約合7600美元),農(nóng)村居民為2.1萬元(約合2900美元),而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達5.4萬美元。這種收入差距直接反映在消費電子支出比例上——中國家庭消費支出中3C產(chǎn)品占比僅為7.2%,而美國達到12.8%。當中國消費者購買均價2884元的電視時,需付出月均收入的52.4%,而美國消費者購買552美元(約合4000元)的電視僅需支出月均收入的10.2%。這種購買力鴻溝導致中國家庭電視更新周期長達7-8年,遠高于美國的4-5年。
市場飽和度差異進一步壓縮了增量空間。奧維云網(wǎng)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城鎮(zhèn)家庭每百戶電視保有量已達121臺,農(nóng)村家庭為117臺,考慮到多房間配置,實際覆蓋率超過98%。而美國盡管戶均電視數(shù)量達2.3臺,但其家庭結構中獨居人口占比28%(中國為8.4%),單身公寓等場景催生更多獨立終端需求。更重要的是存量換新動力差異:中國存量電視中超期服役(使用8年以上)設備占比31%,但受消費觀念影響,僅有17%的用戶認為"電視非壞不換";美國消費者在流媒體服務滲透率達89%的驅動下,為獲得4K/120Hz等適配技術,主動換機率高達43%。

技術迭代路徑的分野也導致銷量結構差異。中國市場的"量降額增"(零售額增長12.3%但銷量下降1.6%)揭示出明顯的高端化趨勢——75英寸以上電視占比達35.3%,Mini LED滲透率從2.6%飆升至11.6%。這種"貴精不貴多"的消費升級,使得1202億元零售額中,8000元以上高端機型貢獻了46%。反觀美國市場,雖然零售均價同比上漲4.4%至552美元,但300-500美元價格段仍占據(jù)58%銷量,其增量主要來自98英寸等巨屏電視在獨棟住宅中的普及(TCL 98英寸型號北美銷量同比激增144%)。
政策與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同樣關鍵。中國"以舊換新"政策在第四季度拉升了6.5%的季度增長,但前三季度累計5%的降幅已形成基數(shù)壓制。而美國4月對華電視關稅從11.5%飆升至60%引發(fā)的恐慌性購買,直接推高當季銷量28%,紐約、洛杉磯等地中國品牌電視一度斷貨。這種政策驅動的脈沖式增長,使得美國市場在消費電子支出增速放緩至2.1%的背景下,仍實現(xiàn)電視零售量2.1%的正增長。

更深層的結構性矛盾在于娛樂消費方式的代際遷移。中國電視日均開機率從2016年的70%暴跌至2024年的27%,短視頻平臺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到4.1小時,是電視內容的6倍。而美國流媒體雖然占據(jù)36.9%的收視份額,但傳統(tǒng)電視廣告收入仍達590億美元,亞馬遜Prime Video等內容平臺反而通過智能電視預裝激活了設備更新需求。這種生態(tài)差異使得中國年輕人首套住房的電視配置率從2018年的92%降至2024年的67%,而美國千禧世代購房者的電視購買率仍維持在89%。
當我們將這些數(shù)據(jù)置于宏觀經(jīng)濟坐標系中觀察,會發(fā)現(xiàn)一個更具啟示性的事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47.1萬億元(約合6.5萬億美元),但服務消費占比已突破54%,而耐用品消費增速連續(xù)三年低于GDP增速。這不僅是電視品類的困境,更是中國消費市場從物質型向體驗型轉型的必然陣痛。相比之下,美國個人消費支出中商品消費仍占38.6%,其"重硬件、重體驗"的消費文化仍在支撐電視等傳統(tǒng)耐用品的基本盤。這種結構性差異,或許比單純比較銷售數(shù)字更能揭示市場真相。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