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杭州日報

一噸多蕭山蘿卜干!開張被瘋搶!最近在武林廣場的美食節(jié)上,這款小時候的味道被瘋搶。來購買的市民表示,味道好極了,正宗的很難買到,小時候都是挑著擔(dān)子到家門口來賣的……

在老杭州人的童年里,菜籽油炒蘿卜干的香氣能喚醒整條弄堂。蘿卜干炒雞蛋、炒毛豆、燒帶魚……配飯、配粥、配面都很贊。

圍墾時期這小小的蘿卜干是果腹支柱,是以物換物的“硬通貨”,如今它更是干出了超5億元的產(chǎn)業(yè)規(guī)模,銷往全國。

杭州的初夏,總少不了一碟琥珀色的蕭山蘿卜干。這抹透著金黃的咸鮮滋味,是杭州人的消夏的佳品——防暑消炎、開胃生津。 蕭山蘿卜干,色黃、味鮮、松脆,略帶甜味,有嚼勁,杭人有口皆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蕭山蘿卜干作為杭州傳統(tǒng)名產(chǎn),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記憶與地域特色。這碗蘿卜干不僅是老杭州人記憶里的時令味道,更是錢塘江畔一部用汗水與風(fēng)霜寫就的生存史詩。

沙壤里長出的黃金條

曾是以物換物的“硬通貨”

蕭山蘿卜干好,源于土質(zhì)好。蕭山處錢塘江流域沖積平原,以沙質(zhì)泥土為主??此曝汃さ纳橙?,卻暗藏造物者的心意:疏松的土質(zhì)迫使蘿卜根系深扎。加之此地水源充足,氣候溫濕,非常適宜種植蘿卜。

清末民初,錢塘江灘涂荒蕪,廣袤無垠,雜草叢生,淤泥堆積,荒無人煙。當(dāng)局招人拓荒,誰開墾,土地就歸誰。由此,大批移民到此墾荒。這時,蘿卜作為最容易種植的農(nóng)作物,不僅是當(dāng)時重要的人們的口糧,同時,智慧的勞動者更是將其制作成了便于儲存的蘿卜干,以便秋汛泛濫時作為補充菜品。

上世紀(jì)70年代,蕭山人肩挑背扛筑壩造田,蘿卜干成為艱苦歲月里的生存支柱,甚至成為以物易物的“硬通貨”。

當(dāng)年,每戶出一個壯漢,晴日戰(zhàn)天斗地,夜晚住茅棚喂蚊子,硬是將一片茫茫灘涂變成了綠色家園。

我有個同學(xué),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到蕭山插隊,住在不避風(fēng)雨的茅棚里。茅棚年年翻修,刮風(fēng)下雨時漏水漏風(fēng)成了常態(tài)。他們用毛竹石塊撐住屋脊茅草,才勉強讓屋頂不被大風(fēng)卷走。

歷盡千辛萬苦筑成塘壩后,村民想蓋間瓦房棲身,以擺脫茅屋漏風(fēng)漏雨的苦日子。于是,他們用自行車馱著整袋蘿卜干,一趟趟往返桐廬換木頭。一輛自行車裝上幾袋蘿卜干,頂烈日、冒風(fēng)雨騎行數(shù)十里,才能換回一根木頭。上一輩蕭山人正是憑著這種愚公精神,用蘿卜干一袋袋“換”出了簡陋的瓦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外地人樂意用木材換蘿卜干,只因蕭山蘿卜干品質(zhì)遠(yuǎn)勝當(dāng)?shù)刎?,且價格更低。如今與舊友談及此事,仍感慨萬千:那些烈日下滾落的汗珠、風(fēng)雨中顛簸的自行車、茅草棚里飄出的咸香,早已凝成一代人骨子里的韌勁。

毛豆、配帶魚……

杭州人這些蘿卜干吃法太絕了

蕭山蘿卜干采用自然風(fēng)干脫水法,手工刀切成條后攤曬2-3日,至手感柔韌;隨后將蘿卜條置入缸中,放鹽拌勻,用力揉搓;出缸后繼續(xù)攤曬至鹽烊(鹽分均勻析出);最后分層裝壇,逐層壓實。成品蘿卜干須無根、無斑、無青頭、壞條,終年不壞且香味不散,方為上品。

蕭山蘿卜干菜肴好吃,杭州主婦多有幾手烹制蘿卜干菜的絕活,以毛豆炒蘿卜干、帶魚燒蘿卜干、蘿卜干炒豆腐三款最出名。其中毛豆炒蘿卜干一款,味最好。

大廚向我演示了一下,先將蘿卜干在水中浸泡半小時,切成小粒;然后,將水燒開,水中加少許鹽和幾滴油,下毛豆,毛豆變綠后,燜一分鐘;放紅辣椒丁、蔥花、蘿卜干翻炒片刻。大廚說,不可久炒,否則,做出來的蘿卜干就不脆了。最后放雞精,就可出鍋。此菜上桌,色澤亮麗,黃中透紅綠兩色,食之甘爽味鮮。

杭州人夏季多當(dāng)早餐過稀飯,也有人作為下酒菜。

蕭山的另一款蘿卜干菜肴是帶魚炒蘿卜干,此菜我每次夏天到訪蕭山,桌上都有這碗菜。做法簡單,先將洗凈吸干水的帶魚切塊,下油鍋將帶魚兩面煎黃;再加紅辣椒干、八角煸香,放進(jìn)蘿卜干炒一分鐘,烹入帶魚與調(diào)料,小火五分鐘出鍋,此菜味道絕佳,童叟皆宜。

另一款蕭山蘿卜干菜肴“蘿卜干炒豆腐”,先將蘿卜條切丁;蔥姜熗鍋,下油鍋;然后,將切成小塊的老豆腐下鍋,輕翻,不然,豆腐碎了,端出來不好看;差不多蘿卜干與豆腐都沾上了油,加八角、生抽,放雞精、蒜茸,炒兩三下就行了。此菜上桌,外焦內(nèi)嫩,略有甜味,清爽可口,老少皆宜。

今人將蘿卜干加工成小包裝的休閑食品,攜帶方便,成為一款很受歡迎的零食。蘿卜干含糖分、蛋白質(zhì)、胡蘿卜素及鈣、磷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堪稱是一款夏秋消暑佐餐佳品。

來源 杭州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