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看來,讀書一如行路。
初時跋山涉水,眼中盡是字句的峰巒疊嶂。
行至深處,忽見云霧散盡,腳下已無路,心中卻是一片光明。

對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場向內的朝圣。朝圣之路,實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讀著讀著,“我”沒了。
《紅樓夢》中,黛玉葬花,寶玉悟禪,大觀園的悲歡離合如鏡花水月,照見的何嘗不是教育者的癡與執(zhí)?
當我們捧起一本書,若能將“我”全然拋卻,讓靈魂浸入文字的寒塘,便能在黛玉的淚光中看見學生的脆弱,在寶玉的瘋癲里讀懂少年的迷茫。課堂上的每一句追問、每一瞬沉默,都是“我”與書共舞的影子。
彼時,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智慧的擺渡者,引學生乘一葉扁舟,在文化的長河中漂蕩。舟至中流,書頁翻飛間,“我”悄然隱去,唯余一雙清澈的眼睛,凝視著孩子在語言的漣漪中照見自己的倒影。
第二重境界,讀著讀著,“書”沒了。
黑塞筆下的悉達多放下經(jīng)卷,踏入塵世,在欲望里輾轉,最終在河水的絮語中聽見“唵”的永恒之音。教書何嘗不是如此?
教案上的工整板書、課堂上的精巧設計,終究是渡河的筏子。當教師放下對“完美課堂”的執(zhí)念,教育的真諦便如河底的卵石,在激流沖刷下漸露本真。書中說:“智慧無法傳授,只能自己體悟?!闭n堂上的沉默與喧嘩、學生的困惑與頓悟,都是智慧的種子。
教師若能從“教”的框架中抽身,便能在學生的眼睛里看見星辰的軌跡——那些閃爍的光芒,不是知識的反射,而是生命自身的覺醒。此時,書已不再是書,而是通往心靈的路徑;教師也不再是教師,而是與學生并肩跋涉的同行者。
第三重境界,讀著讀著,“書”與“我”都沒了。
陽明先生在《傳習錄》中有言:“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弊x書至此,文字如露亦如電,教育的格物與致知終歸一念。
課堂上,學生問老師,讀書究竟為了什么?
若答“為考試,為前程”,便是落了下乘;
若答“為明理,為修身”,仍隔一層;
唯有沉默時,答案方從心底浮出——讀書是為“明明德”,是為讓每一顆心在語言的燭照下自成宇宙。
當教師不再區(qū)分“書中的真理”與“心中的真理”,課堂便成了修行的道場。學生背誦的詩句、書寫的作文,皆是心性的外化;教師的一句點撥、一個眼神,皆是心光的流轉。那一刻,書與人、教與學、言與默,如水流花開,了無痕跡。每一顆心都像一面鏡子,每一面鏡子都透著“致良知”的微光。
讀書的三重境界,恰似教育者的三重證道。
初時,我們以書為舟,載學生渡向知識的彼岸;繼而,我們拆舟為橋,與學生共立于湍流之上;最終,舟與橋俱化,唯余天地澄明,心燈長燃。
課比天大,這天,不在頭頂,而在心中——是教師對生命的敬畏,對文化的虔誠,對“為己之學”的堅守。當我們讀至無我,教育的真諦便如普羅米修斯的火種,在神話的灰燼中重生,照亮每一間平凡的教室,也照亮每一雙仰望星空的眼睛。讀書至此,方知教育的盡頭不是知識的豐碑,而是心靈的曠野;教師的使命不是塑造他人,而是在無數(shù)次的“讀至無我”中,讓每一個靈魂找到屬于自己的光。
作者簡介

王崧舟,教授、博導、特級教師,榮 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榮膺中國當代杰 出教育家稱號,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 主講嘉賓,中國教育學會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分會副理事長,現(xiàn)任職于杭州師范大學。
來源:《當代教育家》2025年04月第04期[上半月](節(jié)選)
圖文排版| 孫彥晗
初次校對| 孫彥晗
二次審核| 董慧慧
最終審核| 張雪麗
并轉發(fā)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訂閱(紙質版刊物):長按上圖↑↑識別圖中二維碼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