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賓利,中國人沒有不認識的,但要說韓國的“賓利”,很多人可能連名字都叫不上來。
它就是捷尼賽思——現(xiàn)代集團砸錢打造的豪華品牌。

在韓國本土,捷尼賽思年銷十幾萬輛,號稱“拳打BBA,腳踢雷克薩斯”??傻搅?a class="keyword-search" >中國,畫風突變:4年燒掉30億,去年總銷量只有1328輛,連自家員工都不愿意買。
曾經(jīng),捷尼賽思入華時陣仗堪比好萊塢大片。上海外灘搞無人機燈光秀,單場燒掉上千萬;每賣一臺車,營銷費就攤到71萬,比車價還夸張。

可一頓操作猛如虎,銷量卻像扶不起的阿斗。問題到底出在哪?
很多人說,捷尼賽思賣不動是因為中國消費者“只認車標”。這話聽著像甩鍋。
論設(shè)計,捷尼賽思的鉆石格柵、雙線大燈確實有辨識度;論配置,全系標配空氣懸掛、電吸門,用料比BBA還舍得下本。但問題在于, 豪華車從來不是“堆料大賽”。

舉個例子:你花50萬買輛捷尼賽思G80,朋友見了可能問:“這車標像賓利,但到底是啥牌子?” 而開寶馬5系回村,大爺大媽都知道這車“貴氣”。
奔馳寶馬上百年的品牌積淀,早就在中國人心里種下了“豪華=德系”的認知。反觀捷尼賽思,2015年才獨立成品牌,歷史還沒某些國產(chǎn)車長,卻想靠幾場營銷逆天改命,未免太天真。

買車一時爽,修車火葬場。
截至2025年,捷尼賽思全國只有19家門店,而奔馳的4S店超過600家。有車主吐槽:車在成都壞了,售后讓拖到重慶修,光運費就花了5000塊,時間耽誤一周。
普通人買個車圖省心,誰愿意為個小毛病跨省奔波?

更尷尬的是,捷尼賽思的店大多開在偏遠商圈。
北京某門店藏在文創(chuàng)園角落,路人走過都以為是咖啡廳。反觀BBA,4S店扎堆城市黃金地段,保養(yǎng)、維修、置換一條龍,這才是豪華品牌該有的底氣。

銷量差,捷尼賽思的高管沒少“作妖”。
2023年全員大會上,韓國高管公開批評中國員工:“你們連自家車都不買,對公司沒感情!” 這話直接把員工整懵了——自家車又貴又難修,憑啥要自掏腰包?
更離譜的是戰(zhàn)略搖擺。
2021年入華時主打燃油車,結(jié)果碰上新能源爆發(fā);等到2024年推電車,又遇上國產(chǎn)車價格戰(zhàn)。捷尼賽思的純電GV60定價35萬起,比Model Y貴一截,續(xù)航卻只有500公里。

豪華品牌不是速成班
捷尼賽思的教訓,揭開了汽車行業(yè)最殘酷的真相:豪華品牌的成功,靠的不是PPT和無人機秀,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認同。
奔馳經(jīng)歷過二戰(zhàn)工廠被炸,寶馬熬過石油危機,奧迪在90年代靠官車形象翻身……這些故事早被寫進商業(yè)教科書。
反觀捷尼賽思,既沒有歷史光環(huán),又沒趕上中國市場紅利期,卻想用“韓國賓利”的噱頭抄近道,結(jié)果摔得鼻青臉腫。

說到底,中國消費者早就過了“外國月亮更圓”的階段。BBA靠品牌力碾壓,國產(chǎn)車靠性價比和智能配置廝殺,而捷尼賽思卡在中間,高不成低不就。
捷尼賽思仍在硬撐,但市場留給它的時間,可能真的不多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