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80后、90后的童年回憶,都沒有什么電子產品,打電話甚至都要用座機。
下午放學之后,就和同學在村子里玩游戲,或者是捉迷藏,或者是跳皮筋。

這一代人,很少有人放學之后還悶在家里的,都是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瘋玩,家長叫都叫不回去。
就算學習可能沒學好,但每天都瘋玩,起碼有了一個好身體。
而現在的00后、10后的孩子,從小就在電子產品的環(huán)境中長大。
放學放假別說出門了,甚至連被窩都不愿意離開。
整天抱著一個手機,從早刷到晚還晚不夠,還要熬夜刷。

手機里面的游戲、短視頻,就是現在校園里的“奶頭樂”。
這些“奶頭樂”正在透支著孩子的身體和未來,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

校園“奶頭樂”兩件套:短視頻+游戲
“奶頭樂”一詞,最早由美國思想學家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提出;
指的是當生產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時,世界上80%的人都會邊緣化,而財富、資源和權力則被20%的人掌握在手里。
為了安撫這些80%的人們,避免引發(fā)社會沖突,于是就制造出了大量的“奶頭樂”來吸引人們的注意。

這些“奶頭樂”包括短視頻、電子游戲,以及大量的垃圾食品。
“無腦”和“洗腦”,是“奶頭樂”的兩大基本特征。
隨意打開一個短視頻,都會用夸張的語氣說出“家人們誰懂啊”,然后緊接著就是一陣大笑。
屏幕前的人,看到如此滑稽的表演,也跟著嘿嘿傻樂起來。
“奶頭樂”的某些無意義的洗腦神曲,還會迅速在校園里傳播。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恐龍抗狼”,真的是在孩子們之間廣為流傳。

長期沉浸在奶頭樂之中,真的會廢掉一個人。
刷完一天短視頻,打完一天游戲,我們會發(fā)現什么也沒記住。
更可怕的是,當沉浸在這些“奶頭樂”之中時,我們發(fā)現自己已經無法集中注意力。
也就是說,“奶頭樂”會讓我們慢慢失去學習能力。

斯金納箱:成癮背后的關鍵
相比起短視頻這種簡單粗暴的洗腦方式,電子游戲顯然更加高明。
現在的許多游戲,都會有“抽盲卡”這一環(huán)節(jié)。
這個抽卡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非常巧妙,每次抽卡時,都會有獎勵。
區(qū)別在于,有些卡的獎勵更高,有些卡的獎勵更低一些。

毋庸置疑的說,這真的是一種比賭博還讓人上癮的歹毒方式。
為了抽個好卡,孩子們可謂是恨不得每天24小時都鉆進手機里。
家長們可能非常不理解,為什么孩子對這個“抽卡”到了癡迷的地步?
其實,心理學家斯金納的一項實驗,早就給出了答案。
斯金納找了一個隔音箱,將老鼠和鴿子放進去。
當老鼠和鴿子碰到一個搖桿或者按鍵時,作為獎勵的食物就會出現。
一段時間之后,老鼠竟然學會了搖搖桿,鴿子學會了按鍵。

這其實和游戲抽卡的原理非常相似,無論孩子抽到什么卡,都會獲得獎勵。
獲得獎勵時,大腦就會分泌出多巴胺,從而讓孩子欲罷不能。

如何避免孩子染上“奶頭樂”?
現在的短視頻和電子游戲,真的是所有家長們的天敵。
孩子一旦染上了這些“奶頭樂”,就會讓家里鬧得雞犬不寧。
所有家長都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怎樣避免孩子染上“奶頭樂”呢?

一方面,言傳不如身教。
有些家長整天在孩子旁邊教育說,刷短視頻不好,電子游戲不好。
結果剛教育完一轉身,家長就自己斜躺在沙發(fā)上刷著短視頻。
孩子一看,爸爸媽媽都刷短視頻,憑什么我不能刷。
于是,便偷偷躲在房間里,上面是書,下面是手機,刷得不亦樂乎。
如果想要孩子不要染上“奶頭樂”,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自己先拒絕“奶頭樂”。

另一方面,多陪孩子出門玩。
想讓孩子戒掉手機,就多陪陪孩子去戶外,做些更好玩的事。
比如,看到孩子在游戲里轉悠散步,家長不妨直接帶孩子出門去散散步、爬爬山。
手機再好玩,畢竟是一個虛擬的體驗。
當孩子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比手機更好玩時,也就不會再沉浸在手機世界里了。
總而言之,“奶頭樂”確實是踩中了人們的心理,讓成年人都欲罷不能,更何況是孩子呢?
想要讓孩子避免染上“奶頭樂”,家長需要以身作則,多陪孩子探索現實世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