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時代廣場的巨型 LED 屏上,長江實業(yè)的股價曲線像道觸目驚心的心電圖。95 歲的李嘉誠站在玻璃幕墻前,看著自己一手締造的商業(yè)帝國在 2025 年開春遭遇 "倒春寒"。他摩挲著泛黃的《潮商年鑒》扉頁,那里記載著 1950 年長江塑膠廠成立時的借款單,墨跡被歲月暈染成淡褐色,如同他此刻的心境。

深水埗的舊廠房里,78 歲的老員工陳叔正在擦拭李嘉誠用過的算盤。這把包漿溫潤的老物件,曾見證塑料花大王的崛起神話。如今廠房已改造成共享辦公空間,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們在開放式工位討論元宇宙項目,沒人注意墻角玻璃柜里的舊算盤。長江實業(yè)的市值蒸發(fā)速度,就像當年塑料花被時代拋棄的速度一樣快。
在中環(huán)長江集團中心的董事會上,執(zhí)行董事李澤鉅面前擺著兩份截然不同的報告:一份是歐洲基建項目的虧損預警,另一份是粵港澳大灣區(qū)智慧城市的中標通知。當叔父 在巴拿馬城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的 "鄭和號" 貨輪正在通過擴建后的新航道。當地漁民卡洛斯指著船上的紅色五星紅旗說:"這些大船就像會呼吸的鋼鐵巨獸。" 這種景象讓巴拿馬總統(tǒng)科爾蒂索想起 1999 年美國交還運河主權的那個黎明,他的父親作為運河工人代表接過象征鑰匙時,雙手顫抖得像風中的棕櫚葉。 如今中國港灣工程公司承建的科隆自貿區(qū)擴建項目,正在改變這個中美洲國家的命運。當美國要求凍結中資賬戶時,巴拿馬財政部副部長迪亞斯把咖啡杯重重放在會議桌上:"我們不是加勒比海的棋子。" 這種底氣,來自運河每年 150 億美元的通行費收入,更來自中國基建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改變。 在汕頭大學的醫(yī)學院實驗室,李嘉誠基金會資助的科研團隊正在攻克阿爾茨海默病。86 歲的項目負責人林教授記得,2003 年非典時期,李嘉誠戴著口罩來到隔離病房,親自把支票交給護士長。"他說 ' 醫(yī)者仁心,比賺錢更重要 '。" 這種溫度,讓長江實業(yè)的員工至今保留著 "感恩日" 傳統(tǒng),每個月第一個周一,大家輪流分享被幫助的故事。 在溫哥華的私人別墅里,李嘉誠看著孫子們在花園里玩無人機。孩子們用粵語爭論著 "爺爺的長江會不會被 AI 取代",他笑而不語。書房墻上,"長堤納百川" 的書法橫幅是霍英東先生的絕筆,此刻在夕陽下泛著溫潤的光澤,仿佛在訴說著一代潮商的精神密碼。 在荃灣的茶餐廳里,老板娘阿芳每天都會在李嘉誠常坐的角落留座。"他喜歡喝凍檸茶,不加糖。" 這個習慣被寫進餐廳的 "名人故事" 菜單,成為年輕顧客的打卡項目。這種煙火氣,讓商業(yè)帝國的冰冷數字有了溫度。就像深水埗的修表匠老楊說的:"再大的風浪,也要把日子過出滋味。" 在深圳前海的跨境金融中心,26 歲的理財顧問張明正在向客戶解釋 "一帶一路" 投資機遇。他的祖父曾是長江實業(yè)的碼頭工人,"爺爺總說 ' 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游泳 '。" 這種傳承,讓新時代的商業(yè)故事有了歷史的厚重感。 當長江實業(yè)的股價在尾盤突然拉升 3.7% 時,銅鑼灣的霓虹燈剛剛亮起。李嘉誠走出辦公室,看見街頭藝人正在彈唱《獅子山下》。他駐足聆聽片刻,轉身走進電梯。這個動作被監(jiān)控攝像頭記錄下來,成為第二天財經新聞的頭條配圖。畫面里,95 歲的老人身影有些佝僂,但步伐依然堅定,就像他常說的:"人生就像潮汐,有退潮就會有漲潮。"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