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對于11歲的孩子來說,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更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扇窗口。在這扇窗背后,卻隱藏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在玩手機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往往忽視了學業(yè)和親情,沉迷于虛擬的世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jīng)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wǎng)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jīng)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

孩子們好奇心強,對新事物的探索欲極為旺盛。手機上琳瑯滿目的應用程序、豐富多彩的游戲以及社交媒體的刺激,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他們的注意。當孩子們沉浸在這些內(nèi)容中時,時間仿佛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溜走。他們從最初的“我只玩十分鐘”到后來的“再玩一會兒”甚至幾個小時,仿佛生活的重心都發(fā)生了變化。相對而言,學習和家庭生活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孩子們也常常因為玩手機而和父母發(fā)生爭執(zhí),家長的苦惱、疲憊,似乎在這一刻顯得尤為明顯。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感到無力。他們嘗試過多種管教方式,希望能夠把孩子從手機中拉出來。有的家長選擇強制收走孩子的手機,有的則試圖與孩子溝通,可是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孩子們的反抗,冷漠的態(tài)度,讓父母感到心碎。其實,這種情緒的產(chǎn)生并不僅僅源于對手機的依賴,而是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孩子們在虛擬世界中尋找成就感、歸屬感,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擾與壓力往往讓他們感到無從應對。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年紀的孩子,他們正處在一個自我認同和價值觀逐步建立的階段。朋友的贊美、社交媒體上的點贊,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關(guān)注、被認可。這是一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時代,許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受到的壓力,不亞于成年人。而手機則成為了他們逃離現(xiàn)實、釋放壓力的一個出口。在屏幕的另一端,他們可以輕松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的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對社交的需求。

長時間的沉迷于手機卻讓孩子們逐漸失去了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他們可能在游戲中獲得勝利,卻在現(xiàn)實中面臨學業(yè)的壓力;他們在虛擬的交往中感受到友情,卻忽視了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真實互動。當手機成為唯一的陪伴,孩子們的情感需求未被滿足,從而陷入孤獨和迷茫的境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家長們首先需要意識到,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單純依靠強制措施并不能解決問題。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理解他們的內(nèi)心需求,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通過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引導孩子認識到適度使用手機的重要性,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對手機的依賴,還能增強親子之間的信任和理解。

家長們還可以通過建立家庭習慣來減少孩子對手機的依賴。例如,制定“無手機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家人可以一起進行戶外活動、桌游或者其他有趣的互動。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增進感情,還能讓孩子體驗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樂趣,重新找回那些被手機所忽略的美好。

學校也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導孩子們了解和掌握健康的使用手機的習慣,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愛好,都是減少孩子沉迷手機的重要途徑。有些學校已開始引入數(shù)字素養(yǎng)課程,讓孩子們認識到信息時代的利與弊,提升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不是單一的任務,而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應共同努力,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關(guān)愛與理解。通過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和互動模式,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中找到樂趣和價值,才能有效減少他們對手機的依賴,從而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需要我們用心去理解、去關(guān)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教會他們?nèi)绾问褂檬謾C,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nèi)绾紊睢ttp://www.qdyuchen.com。更多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