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其本真—元代的全真教
全真教,這一道教宗派誕生于金朝初期。其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1112-1170年),咸陽(今屬陜西?。┤耸?,出身于當?shù)氐娘@赫家族。早年,他是一位儒生,文采斐然,同時精通騎術(shù)與射箭。在武舉考試中,他以優(yōu)異成績中選,被授予官職,但他生性豪放,不拘小節(jié),不以家業(yè)為重。傳說在1160年,他在甘河鎮(zhèn)(今屬陜西戶縣)遇見仙人,從而獲得了修煉的秘訣。于是,他舍棄了家庭與世俗生活,悟道出家,并在終南山一帶云游修行。金大定七年(1167年),他抵達山東,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今蓬萊)、萊州(今掖縣)等地傳播教義,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為徒。在昆崳山(今山東牟平縣東南),馬鈺與孫不二夫婦為他筑造了“全真堂”庵房。因此,那些追隨王重陽而步入道門的人,皆自稱為全真道士。

“全真”本是屏除妄幻,全其本真的意思。王惲《奉圣州永昌觀碑》稱:“自漢以降,處士素隱,方士誕夸,飛升煉化之術(shù),祭醮禳禁之科,皆屬之道家,稽之于古,事亦多矣,徇末以遺本,凌遲至于宣和,極矣。弊極則變,于是全真之教興焉?!币虼?,全真主初旨就是“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
全真教以《道德經(jīng)》、《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和《孝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主張三教合一?!吨仃栂邵E記》記載了王重陽在傳道時曾率領弟子寅法建會,“旨在闡明正心誠意,減少私欲的道理,不固守單一的相法,不局限于單一的修行方式”。早期的全真教強調(diào)個人隱居潛修,不推崇符篆之術(shù),也不從事煉金術(shù)。由王重陽及其弟子共同編寫的《重陽立教十五論》,概述了全真教的創(chuàng)教理念,確立了全真道士日常修行的住庵、云游、打坐、合道伴等規(guī)則,并規(guī)定全真道士必須出家,出家者必須投庵。隨后,全真教還借鑒佛教,建立了叢林制度。認為“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也”。因此,全真道修持追求的是心、性超三界的修真成仙。

王重陽在傳教中曾先后創(chuàng)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二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等組織。其三教程序是:太上、釋迦和孔子。王重陽有詩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滿坐談開三教語,一杯傳透四時春”。王重陽主張“三教歸一”,首先是恢復對于《道德經(jīng)》的重視。元代道士李鼎說:“昔自玄元、文始契遇茲,扶先天乏機,辟眾妙之門,二經(jīng)授受而教行矣。世既下降,傳之者或異,一變而為秦漢之方藥,再變?yōu)槲簳x之虛玄,三變而為隋唐之禳檜,其余曲學小數(shù),不可殫紀,使五千言之玄訓,束之高閣,為無用之具矣。金大定初,重陽祖師出焉,以道德性命之學唱為全真,洗百家之流弊,紹千載之絕學,天下靡然從之”。(《古樓觀紫云衍慶集》卷上,《大元重修古樓觀宗圣宮記》)。
在《道德經(jīng)》的基礎上,全真教以“精氣神”融合儒家的“理性命”和釋家的“戒定慧”,提出性命雙修的修持方法。王重陽認為“性命本宗,元無得失,巍不可測,妙不可言,乃為之道”(《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暗馈奔础靶悦?構(gòu)成了全真道修持和處世的基本內(nèi)容?!吨仃栒嫒私痍P玉鎖訣》稱“道者,了達性命也”,“性命者是精血也”,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氣神相結(jié),謂之神仙。因此,全真教的修行極為注重內(nèi)丹術(shù)?!督鹕徴谟洝穼θ娼痰慕塘x、教理特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概述,稱該教“以柔弱謙下為表,以清靜虛無為內(nèi),以九還七返(即內(nèi)丹)為實,以千變?nèi)f化為權(quán)”。

在元代初期,全真教派備受青睞,各地紛紛興建宏偉的宮觀,標志著其進入全盛時期。然而,全真教的擴張行為侵犯了佛教寺院的權(quán)益,加之其宣揚“老子化胡”理論,激起了僧侶們的強烈不滿。這一系列矛盾最終導致了元憲宗八年(1258年)的僧道大辯論。在這場辯論中,全真教遭遇了慘痛的失敗。憲宗皇帝隨后頒布詔令,要求全真教歸還侵占的200余座寺院,并命令道士削發(fā),銷毀《老子化胡經(jīng)》及其相關雕板。到了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僧道雙方再次展開辯論,全真教再次敗北,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盡管之后全真教有所恢復,但由于明代朝廷更傾向于支持正一道,到了清代,除了龍門派因王常月廣收弟子而短暫復興外,全真教整體上呈現(xiàn)衰落趨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