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守一—正一道的形成
“正一道”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龍虎山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領(lǐng)三山符篆”的稱號。自此,正一道的名稱正式確立。所謂“三山符篆”,指的是以江南的龍虎山、閣皂山和茅山等三山為中心,以符篆為主要修行方式的道教派別。因此,正一道的成立實際上標(biāo)志著江南道教的統(tǒng)一命名,并歸于龍虎山天師府的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之下,形成了與北方全真道派相對立的局面。
正者,至正不偏者,守一不二。據(jù)《云笈七籤》二十八卷“二十四治”稱道教創(chuàng)立時,太上授張陵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誅邪偽,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悉承正一之道”。因此,“正一”起初只是真正無二的意思。張陵傳法于其于張衡,衡于東漢永壽二年(156年)“襲教居陽平山,歲以經(jīng)策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

據(jù)傳,張陵的四代孫張盛遷居至江西龍虎山,開創(chuàng)了道教的龍虎宗派,并尊張陵為“正一天師”。自唐代以來,龍虎宗與上清、靈寶等其他道派逐漸融合。到了宋代,理宗皇帝賜封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命其掌管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的符策,并兼管御前諸宮觀教門事務(wù),使得龍虎山的正一天師成為江南各道派的領(lǐng)袖。
元世祖任命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執(zhí)掌江南道教事務(wù),并賜予銀印,從而正式確認(rèn)了天師的地位。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及其弟子進一步完善了江南道派的組織結(jié)構(gòu)。明太祖登基后,正一派獲得了皇室的青睞,其發(fā)展達到了頂峰。盡管天師的稱號被更改為真人,但其官爵實際上得到了提升,從明太祖洪武元年開始,四十二代至五十一代的十位天師均被封為正一嗣教真人。然而,到了明末,正一派開始逐漸衰落。乾隆年間,正一真人的職位被降至五品,并禁止真人派遣法員前往各省進行傳教活動。到了道光時期,正一真人這一稱號被廢除,朝廷與正一道的關(guān)系也隨之終止。盡管如此,龍虎山的天師在正一教派中仍舊保持著其作為精神領(lǐng)袖的角色和地位。

《道藏》之分類采用三洞四輔十二部的方法。其中“正一”即為四輔之一,其作用是通貫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和三太(太玄,太平、太清)。因此、正一派的道法歷來能貫通融會各派。正一道奉持的主要經(jīng)典是《正經(jīng)》?,F(xiàn)存《道藏》收錄的冠以“正一”的經(jīng)籍約有三十一種,例如,《太上正一法文經(jīng)》、《正一威儀經(jīng)》《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策》、《正一論》等等。

正一道的核心宗教儀式包括符篆齋醮和降神驅(qū)鬼。正一派的道士既可以選擇居住在廟觀之中,也可以散居于農(nóng)戶和城鎮(zhèn)之間;既可以出家修行,也可以選擇在家修行。他們平時可以食用葷食,但在舉行齋儀期間必須遵守素食的規(guī)定。自金元時期起,正一道的主要活動區(qū)域轉(zhuǎn)移到了南方,與北方的全真道派形成了南北分立的格局。
正一道派道徒子孫遞傳之系名是:沖漢通玄韞,高宏鼎大羅,仙源愈興振,福海啟洪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