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厭學和休學的孩子,家長一般是剛開始心碎完全不接受,到被迫接受,再到接受,最后到一次次滿懷期待,又一次次失望。

父母太煎熬了。這時家長失望,孩子愧疚。

看著孩子一次次保證說要回到學校,要走出家門,可是總是說到做不到。

孩子越來越內耗,覺得自己沒有做好,讓家長失望了,而父母也不敢再相信孩子。

慢慢地,親子關系的信任被消磨殆盡,越來越迷茫,越來越無望。

我很理解家長的煎熬和悲傷,無奈與絕望,但更想告訴父母一句話:

家長要學會透過孩子表面的行為和語言,看到孩子內心的需要,這樣才能迎來真正的復學成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家長越是焦慮孩子為什么還是不上學?為什么總是說到做不到,就會越讓孩子恢復的時間滯后。

這時家長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先穩(wěn)住自己的心態(tài),該干嘛干嘛,面對無法改變的孩子,多去后退一步,學會這三個思路:

第一個思路:厭學不是世界末日,只是孩子成長階段的困境之一。

孩子上學的確很重要,學習也很關鍵。屬于孩子學習的黃金年齡期也的確只有那么幾年。

可是孩子已經厭學或休學時,再糾結于學習重要這個方向 ,就容易將孩子的厭學和休學災難化和極端化。

的確,對大部分孩子來說,上學是個想獲得好的生存質量一個捷徑。

但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厭學和休學了,就認為孩子這輩子都完了,無望了,覺得孩子這輩子都廢了。

要是家長每天心里都這樣想,甚至比孩子還消極和絕望,那么想讓孩子恢復心力,回到學校,希望很渺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家長不妨換一種思路,孩子只是遇到了暫時的卡點,那是因為之前的錯誤教育而讓孩子壓抑了情緒。

先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再解決孩子復學的問題。

如果孩子能在家里休息的這段時間,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面對困境時能慢慢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另一種成長。

第二個思路:學會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內心需要

父母往往只看到孩子不學習,不上學,每天只玩手機和躺平的行為。

但父母很少去想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以及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可能跟躺平的行為并不同步。

也就是說,孩子在躺平和擺爛,以及不去學校的行為中,孩子內心也是痛苦和煎熬的,他們躺平得并不安心和開心。

只是孩子當下遇到了卡點,無法支撐自己的行動力。

那些厭學和休學的孩子,并不是不想上進,而是內心有太多的煎熬和想法,給了自己太大的壓力,所以才困住了自己的行動力。

越是孩子休學和厭學之時,父母更應該去理解孩子的痛苦,以耐心和愛來為孩子賦能,讓孩子重新找回邁步的勇氣。

第三個思路:關注眼前的問題,不過焦慮擴大化和災難化思維

當孩子休學或厭學時,父母總是想辦法說服孩子趕緊回到學校,卻忽略了孩子面臨的困難以及內心的恐懼以及愛面子的心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只是催孩子趕緊復學,大概率是沒有效果的。

孩子連心理關都過不去,更別提孩子在學校如何呆得下去了。

除了情緒的煎熬,孩子還要面對學業(yè)的困難。不管孩子之前成績如何好,但耽誤了太多課程時,學習是非常吃力的,重新融入環(huán)境也需要時間和各種磨合。

解決孩子面對當下的困難,安撫孩子焦慮和擔心,才能打消孩子的不安和恐懼,才能助力孩子慢慢回到學校,回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