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就有一個叫做胡應湘的香港商人,提出要在珠海和香港之間建一座大橋。
他為了這個夢想堅持了三十年,終于在80歲的時候,親眼看到大橋通車。

在提議建設大橋時,他先是被香港政府中殘留的英國勢力反對,后來又被李嘉誠反對。原本財力和李嘉誠不相上下的他,如今財產卻只有李家的20分之一。
被香港媒體說成“傻瓜”的胡應湘,如今后悔了嗎?

胡應湘出生于1935年,他的爺爺因為戰(zhàn)亂在1890年來到了香港,他的父親是香港的“的士大王”。他從小生活條件優(yōu)渥。
他小時候在韶關和廣州完成了基礎的小學教育,在香港教會學校讀的中學,后來在美國名校普林斯頓讀的大學。

他童年在內地接受的是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學的是四書五經。在香港中國學的是西方宗教文化,后來又去美國留學,學習土木建筑專業(yè)。
豐富的教育經歷,塑造了他寬廣的眼界和價值觀,他在看待社會發(fā)展的時候,特別看重長遠發(fā)展和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1962年,胡應湘父親為了給自己家的出租車購買停車場,買下很多地皮,順便建設了幾棟大廈。令他們意外的是,買房子賺的比經營出租車更賺錢。
于是胡父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發(fā)展得卻并不順利。胡應湘認為,不能用管理出租車的江湖思路去經營房地產業(yè)。
房地產不僅是蓋房子,而是一個金融游戲,其中牽涉到銀行貸款,股票上市等種種操作。他告訴父親自己要單干。

1972年,胡應湘創(chuàng)辦了和合實業(yè),并迅速在香港地產界站穩(wěn)腳跟,建造了合和中心等地標性建筑,作為建筑專業(yè)出身的高材生,他還親自參與了建筑的設計。
80年代,改革開放的風先吹到了南方,國家為了吸引投資,邀請香港商人到內地來參觀。就是這一次內地之旅,改變了胡應湘的后半生。
在那一刻,他敏感的意識到自己站在了歷史的轉折點,人能有這樣的機會是一種幸運。當時大批國企改制,無數人下海經商。

胡應湘認為這樣的社會一定會有活力,有資金的人,有才能的人都全部投入了商業(yè)市場,就連農民也離開家鄉(xiāng),到外地打工,保證了勞動力的充足。
和一味囤地,靠倒賣地皮賺了千萬億的李嘉誠不同,胡應湘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視角。他認為社會不缺錢不缺人,缺的是配套的基礎設施。

然而我們?yōu)榱诵藿ɑA設施,蓋房子,就一定需要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系統(tǒng)。于是胡應湘主動找到深圳市長,提出要為深圳修建高速公路,火車站大樓,以及皇冠水運口岸,虎門大橋。
這個四個建筑都是為了保證深圳的運輸能力,輔助其他產業(yè)更好的發(fā)展。在建公路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深圳的電力供應不足。
胡應湘開一個大酒店,就用掉了當地電力供應的百分之二,市政府供應不過來,只能選擇每星期停電三天。

胡應湘覺得這這簡直是浪費時間,應該加大電力供應。但是電廠投資大,周期長,政治風險高,沒人愿意投資,于是胡應湘又投資建設了兩個發(fā)電廠。
但是和合從來沒有做過發(fā)電廠相關的業(yè)務,他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胡應湘作為一個香港商人在內地投了500多億,當時有很多好的投資機會,都因此放棄了。

更重要的是,胡應湘說他當時對中國的發(fā)展有一個預測,他用日本作為案例,預測我們需要100年左右的時間。
也就是說,胡應湘當初的計劃里,他這輩子是看不到中國發(fā)展的結果了,他做的這些就是純粹的為國家做貢獻,賺的錢跟炒房比起來差遠了。

胡應湘說現(xiàn)在中國用40年就走完了日本100年的路,是一種奇跡,也是他的幸運,讓他在有生之年,看到國家繁榮,看到大多數人都擺脫了貧困。
而在胡應湘做這些的時候,李嘉誠已經靠倒賣地皮變成了香港首富,遠遠超過了他。當時香港媒體沒少嘲笑胡應湘是傻瓜。
如果當年他沒有把身家都壓在大陸,而是香港,如今他的身價肯定會翻好幾倍。所以在后來的港珠澳大橋提議中,把持香港大部分資源的李嘉誠,十分的強勢。

1983年,胡應湘就提出要建設港珠澳大橋,把珠海和香港連接起來,但是這件事遭到了香港政府的強烈反對,所以沒能成功。
2002年,隨著內地發(fā)展起來,香港政府逐漸轉向,胡應湘再次提出要建設一個伶仃洋大橋。然而,這個宏偉計劃卻遭到了以李嘉誠為首的一些香港商人的反對。

長和擔心大橋建成會影響他們的港口生意。這個時候李嘉誠的老對手李兆基站出來,和鄭裕彤等其他香港富商聯(lián)合,支持計劃的進行。
2018年,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胡應湘老爺子還和當年支持他建橋的工程師一起,上橋合影留念。

大橋的建成,也證明了胡應湘的遠見卓識,在胡應湘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企業(yè)家的社會責任感,更看到了一個中華兒女的赤子之心。
胡應湘說未來香港的發(fā)展如何,就看香港要何種程度的融入大灣區(qū),香港要放下自己的高傲,融入時代的發(fā)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