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弘一法師說:
“人是氣死的,花是澆死的,凡是大病,必與情志有關,長期情志不遂,一定會催生大病?!?/blockquote>百病源于氣不順,養(yǎng)生貴在養(yǎng)心;心若安則身安,身安則百病消。
物質再優(yōu)渥,飲食再精致,也不及一顆平和之心,給人帶來的喜悅與安寧。
古語有云:“性躁心粗者,一生不濟。”
一個人的幸福與順遂,來自于內(nèi)心感受。
而世間最好的養(yǎng)生,莫過于止怨、寡思、善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01
止怨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荀子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牢騷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事事都抱怨,那你就會永遠生活在黑暗中。
人生自有規(guī)律,唯有放下牢騷,才能專注于事,結果自然水到渠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唐代禪師德誠垂釣終日無獲,歸途卻感嘆“滿船空載月明歸”。
他從不抱怨自己沒有釣到魚,反在月色中尋得寧靜,載滿月光回家。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雖身處困境卻未怨天尤人。
他反思自身恃才傲物的性格,轉而寄情田園與詩文,創(chuàng)作出《赤壁賦》等傳世佳作,完成了從“蘇軾”到“蘇東坡”的精神蛻變。
有人說過:
“ 怨言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 ”修心與修身,息息相關。
心眼越狹隘,越喜歡抱怨,煩惱越多;而氣量越大者,越懂得修心,身體越好。
抱怨是毒藥,越抱怨越不幸,停止抱怨,才能避免在逆境中沉淪,與自己和解。
止怨修心,既能重塑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也能讓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悄然轉變。
02
寡思
多欲者寡,多思者敗
——《菜根譚》
《養(yǎng)生要集》中有言:“多思則神怠,多念則志散?!?/p>
楊絳先生曾告誡年輕人:“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p>
想得太多,是給精神套上枷鎖,只能一路負重前行。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明代尚書孫承恩不喜社交,常閉門獨處。面對仆從對其門庭冷落的議論,他淡然回應:“若覺不合,可自尋前程”。
你對我有諸多不滿,自行離去便是。
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時,每遇疑難便獨坐山亭靜思,以“澄心靜慮”之法突破困局。而不是困在煩惱里日復一日。
林清玄曾說:“今天掃完今天的落葉,明天的樹葉不會在今天掉下來,不要為明天煩惱,要努力地活在今天這一刻?!?/p>
思慮過度,只會讓我們陷入某種怪圈,增添憂愁,讓自己陷入精神內(nèi)耗,難以抽離。
古語云:“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
世上最不劃算的事,就是為不曾發(fā)生的事而煩惱,為自己幻想出來的結果擔憂。
繁思折壽,寡思養(yǎng)神。
停止過度思考,練就淡然心態(tài),修得心神安寧,生活自會安然無恙,幸福也會悄然降臨。
03
善忘
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jīng)》
《莊子》中講:“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p>
心只三寸,裝滿了恩怨是非,煩擾憂愁,那么幸福便無處安放。
善忘是這世間最好的養(yǎng)生,若能忘掉無謂的煩悶糾纏,心中自然如釋重負,眼前便是鳥語花香。
唯有學會忘記,才能少恙長壽,活得灑脫自在。
古時有位掌柜,雖然錢財萬貫,家產(chǎn)無數(shù),但總覺得生活很累。
于是,他去拜訪道長,想求道長指點一二。
道長給了他一個包,讓其背在身上,每走一步,就往包里放一塊石頭。
掌柜照做了,結果背上的包越來越重,不得已只能將其拿下。
道長告訴他,這就是感到生活很累的原因,不斷的在心里放東西,就會感到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疲憊。
人生漫漫,有太多時刻,讓人困于情,惑于心,惶惶不可終日。
歸其緣由:抓得太緊,不舍放棄;想得太多,不愿忘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善忘,是一種高級的人生活法,也是最好的養(yǎng)生。
事來心應,事去則忘。
那些成功之人,善于在淡定自若中應對萬事萬物,在不焦不躁中錘煉自我心性。
他們懂得,忘掉該忘記的,記下該記住的,便能在自己的旅途中,邂逅生活更美的風景。
常言道:“人無長壽之意識,必無健康之身體?!?/p>
世間最好的養(yǎng)生之道,在于怡神養(yǎng)心。
止怨,讓自己開心起來,才能遇見更多趣事;
寡思,摒棄過多的顧慮,做好眼前的小事;
善忘,用遺忘治愈內(nèi)心,坦然前行。
關注詩詞君,愿我們都能秉持淡然處世的心態(tài),在荒涼的人生路上,活出自己的繁華與精彩。
*來源:素材來自網(wǎng)絡綜合。編輯:霄風。
更多詳情請點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