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廣海
一道刺眼的太陽光射過來,把二爺眼前閃得白茫茫一片。他抬起右手,想要努力看清遠處的小船,可怎么也看不清楚。二爺從馬扎起身,蹣跚著來到小船旁,古銅色的手掌拍打著斑駁的船身,那“嗡嗡的”聲音穿過河灘、蘆葦,和靜靜流淌的黃河水交織著,在春天的陽光里,泛起層層的微瀾。
黃河的南岸是梁山的黑虎廟鎮(zhèn),北岸則是河南的臺前縣馬樓鄉(xiāng)。兩地雖然一眼就看到彼此,可來往要繞道很遠的地方,二爺就有了要造一個小船的想法。一來可以擺渡,也算一個營生,掙一點小錢。二來,也算了卻二爺?shù)囊粋€心事,他是一個喜歡玩的人,沒事的時候,駕船在黃河上捕魚,圖個熱鬧,也可以賣魚補貼家用。
二爺記得這個船的一切。從選上好的木料起,制作龍骨,安裝肋骨,鋪設(shè)船板,乃至粉刷桐油,二爺比自己的孩子還上心。那個年月,建造這樣一個小船,花費的錢,讓二爺心疼好多天。但一想到下水的那一刻,想到可以來往在黃河兩岸,二爺笑得合不攏嘴。

放眼望去,幾千畝的灘地,不僅有一種舍我其誰的氣勢,更有蒼穹之下空曠遼遠的深邃。二爺從記事起,老家的黑虎廟這一片黃河灘就是豐饒之地。從驚蟄開始,枯黃的蘆葦叢中,開始三三兩兩冒出嫩綠的蘆葦芽。采回家,清炒,那是黃河灘難得的野蔬美味。夏天,滿黃河灘區(qū)都是成片成片的西瓜地,魯西南有名的梁山大西瓜,就出自這里。黃河灘蝦、紅眼馬朗棍、銅魚、咯魚,還有一年四季隨時可以捕到的黃河大鯉魚,這都是讓二爺自以為豪的事。
二爺從年輕時就喜歡上這一片黃河灘了,守著它,哪里也不去。同齡的年輕人外出奔波,他一點也不羨慕,他覺得,外面再好,也比不得家里的黃河灘。說來也怪,那些出去打拼的同村人,年節(jié)或空閑時總要去找他閑聊。在他河灘邊的毛坯屋里,總有說不完的話。到飯點了,他留來人吃飯,人家也不客氣。不多時,屋里飄出裊裊青煙,傳來一陣陣燉魚的香味。
村里的小孩子們,總是喜歡去二爺那里,看他捕魚逮蝦,看他搖櫓劃船,聽他講些稀奇古怪的事。那一年暑假,我跟在二爺身后,穿過齊腰深的茅草,走過一片泥濘的濕地,去灘區(qū)濕地里摸魚。越往里走,蘆葦越茂密,齊刷刷的蘆葦快要將我淹沒,雖然有些害怕,但捕魚的興奮勁充滿全身,一刻也不敢離開二爺?shù)纳砗?。直到他突然停下來,輕輕下水,彎腰在水里的草叢里摸索著。幾分鐘的時間,二爺大半截身子從水里冒出來,直起腰,突然大喊一聲:“有了!”
他抬頭朝我笑笑,雙手高高舉起一只大鯉魚,使勁往地面扔去,大聲嚷嚷著讓我按住。
一上午,二爺摸到了大大小小幾十條魚。黃河大鯉魚、鯽魚和草魚裝了半水桶。我第一次見到二爺摸這么多魚,感覺簡直就是一個神人。回來的時候,問二爺這里怎么會有這么多魚呢?二爺哈哈大笑著說:“這個河汊有水流的漩渦,一般在漩渦的周邊才會聚集更多的魚!”
幾十年的光景一晃就這么過來了,二爺由一個小伙子變成了小老頭。他親手建造的那個小船,歷經(jīng)風(fēng)雨和黃河水的沖洗,也已變得傷痕累累,破舊不堪了。這些年來,黃河上新建的大橋越來越多,通行更加方便,二爺擺渡的時光,一去不復(fù)返了。他駕船來往黃河兩岸,曾經(jīng)自以為豪的那些日子,只能留在記憶里了。
二爺雖然有些傷感,但他還是離不開這片黃河灘,不能擺渡,還有許多的事要做呢。他承包了河灘上幾十畝沙土地,種西瓜成了他的主業(yè),閑暇的日子里,下網(wǎng)逮蝦,河邊捕魚,那自然是不能停下來的。
船不離水,就如二爺不能離開這片黃河灘??墒牵@一年的夏季,黃河發(fā)大水,把二爺和船沖出下游幾十里。二爺在黃河上幾十年了,什么樣的風(fēng)浪沒見過?他一點也不膽怯,在水里起起伏伏,牢牢握著雙槳,在黃河水面上來回周旋。后來,在下游在其他人的幫助下,總算把船停到岸邊。暴雨過后,二爺大病一場,孩子們再也不讓他出船了。
被拖上岸的船,放在二爺?shù)拿魑莞浇?。這木船也老了許多,船幫的木板,有些被雨水漚爛,船身開始松動。每天進進出出,二爺總?cè)滩蛔】瓷蠋籽郏袝r走進了,圍著船身默不作聲地看。即便這樣,二爺心里感覺有些空落落的。沒事的時候,二爺喜歡泡一壺茶,躺在竹椅上,一邊品茶,一邊回想著那些風(fēng)光的日子,自言自語地嘮叨著什么。
那天下午,我去河灘看望二爺。以往的日子,有人來這里,二爺只有在,便老早熱乎地喊人??蛇@次,走進了,二爺也沒有動靜。我搖晃起打盹的二爺,他顫顫巍巍地起來,看見是我,有些遲鈍地笑笑。
二爺和我說起他的船,說起村里再也沒有會造木船工藝的人了,語氣里帶著惋惜,更有些許的留戀。我知道二爺?shù)男氖?,臨走時,我拉著二爺,拿手機拍了幾張他和小木船的合影。
在夕陽的余暉中,二爺昔日佝僂的腰板努力挺直著,一只手牢牢抓著船頭,笑得是那么開心。二爺被夕陽拉長的身影猶如一座雕像,是那么高大偉岸。我拿了照片給他看,放大鏡頭,發(fā)現(xiàn)二爺?shù)难劾?,閃著些許淚花。
(本文作者程廣海,自由撰稿人,1990年結(jié)業(yè)于山東文講所第二期(山師大)作家班?,F(xiàn)為鄒城兗礦第一中學(xué)教師。曾在《包頭晚報》開設(shè)“美食鄉(xiāng)村”專欄,《北方新報》開設(shè)“小說品讀”專欄。在《廣西文學(xué)》《延河》《短篇小說》《小說月刊》《三聯(lián)生活周刊》《廈門文學(xué)》《少年文藝》《杉鄉(xiāng)文學(xué)》《雪蓮》《歲月》《椰城》《微型小說月報》刊發(fā)表小說、散文60余萬字。作品入選《2007年中國精短美文100篇》(王劍冰主編)、《2013年中國小小說精選》(陳永林主編)、《2017年中國小小說精選》(陳永林主編)等十三部年選集。2011年獲“第三屆全國校園雜文大賽三等獎”在內(nèi)的全國性征文比賽三十六次。)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yīng)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