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跟王陽明學(xué)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個“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這就是:

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

01

胸懷有寬度

佛家喜歡論“境界”,按照儒家的說法叫“胸次”。

王陽明講,做人應(yīng)當“胸次悠然”。

王陽明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盡性而為。

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

太過糾結(jié)在意,反倒成了內(nèi)心的障礙。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過去事放不下,未來事想不通。

胸次漸窄,人也就走進了死胡同,是謂“著相”。

懂得享受當下生活的人,對于過去的得失,不做無謂的計較;

對于未來尚未發(fā)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憂天的擔心。

他們胸懷寬闊、內(nèi)心清明,所以他們是快樂的。

莊子云:“虛室生白,吉祥止止?!?/p>

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吉祥的事情才能容納進來。

人的胸懷也是這樣,王陽明說:“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p>

只有拔除胸中的雜草,去除那些無謂的煩憂,才能常保安寧祥和。

02

辦事有力度

王陽明是心學(xué)宗主,卻也是一位實干家。

在他看來,任何成就都不是憑空想來的。

要想取得一番大成就,必得先下一番苦功夫。

如果做得不夠好,一定是功夫下得還不夠深。

只要功夫深,把該做的事都做好了,一切便會不求自來。

王陽明自己飽讀詩書,卻不滿足于紙上談兵,一有機會就實踐自己的兵法功夫。

他曾以欽差的身份,奉旨督造一項工程。

王陽明以兵法統(tǒng)御之方,對工程隊實行軍事化管理。

他組織民工演練“八陣圖”,讓民工勞逸結(jié)合,按時作息。

對待手下的管理人員,也以兵法約束和指揮。

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工程隊的效率遠勝平常。

等到工程建設(shè)完畢,他對兵法的領(lǐng)悟也更深了。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在他看來,說話有說話的功夫,辦事有辦事的功夫,這些都得在事上磨練。

功夫下得越深,根基也就扎得越穩(wěn)。

03

讀書有厚度

王陽明認為,讀書是為了積累人生的厚度。

有些人腦袋空空、腹內(nèi)草莽。

無法在世間做出絲毫貢獻,對于自己的人生也全無益處。

莊子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凡有大志向的人,必定注意累積自己讀書的厚度。

從書本中汲取的知識越厚重,遇到困難解決的辦法也會多一些。

王陽明說,書一定要多讀,但不強求全部記住。

多讀經(jīng)典不僅是為了開啟智慧,更是為了在反復(fù)思索中存養(yǎng)本心。

英國哲人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使人善辯?!?/p>

每讀一種書,便能收獲一種好處。

有了知識的托舉,人生便如順水行舟、翼下生風。

04

眼界有高度

人的眼界,決定了起點。

不管做事還是做人,都應(yīng)往更高更遠處看。

王陽明十三歲時,就向私塾先生發(fā)問:“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他:“讀書考狀元便是天下第一等事?!?/p>

的確,對于當時的讀書人來說,參加科考金榜題名,便是眼前最要緊的事了。

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地說:“考狀元不算什么,讀書做圣賢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唐太宗曾說:“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取法于下,則無所得矣!”

意思是說,想要做到的是一流,最后所能做到的不過是中流;

想要做到的是中流,最后所能做到的不過是末流;

想要做到的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到。

要有高于尋常的眼界,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

05

說話要適度

中國人講究“出言有尺,說話有度”,其實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

言語多寡不能定高下,而一旦越界卻勢必傷人害己。

王陽明說:“大凡朋友,須箴規(guī)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

與朋友對話,不宜當面指責對方的過失。

可以選擇委婉地表達,才是更容易被接納的做法。

古人說:“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p>

把握說話的分寸,守好言語的邊界。

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本文轉(zhuǎn)自:“儒風大家”,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