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后臺留言,歡迎轉發(fā)到朋友圈!
全文共3185字 | 閱讀需7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chuàng)文章
三四月間,江南的茶山醒了。晨霧未散時,采茶人已背著竹簍上山。新芽初綻,翠色逼人,指尖一掐,便是一枚碧綠的精靈。露珠順著葉脈滾落,打濕了采茶女的藍布圍裙。遠處傳來斷續(xù)的山歌,和著炒青鍋里沙沙的翻炒聲,在濕潤的空氣里浮沉。

圖1采茶畫面
這般光景,已在中國山野間重復了千百年。自陸羽在《茶經(jīng)》寫下“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起,一片樹葉便與一個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今日啜飲的每盞茶湯里,都沉淀著唐人煎茶的雅致、宋人點茶的風流、明清瀹茶的閑適。那些早已消散的晨霧、炭火與月色,竟都在這盈盈一水中復活了。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茶韻,探尋從陸羽《茶經(jīng)》到六大茶類的文明史詩。
一、中國古代茶文化的演變過程——了解古人的用茶文化
中國古代茶文化起源于先秦和秦漢,形成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第一階段:雛形和萌芽
西周、東周:人們開始人工栽培茶樹,與糧食共煮食用。
秦朝:茶葉開始作為飲品,進行調煮和羹飲。
漢朝:開始商業(yè)化,并形成了茶葉買賣關系。據(jù)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笨梢姴枞~在早期以藥用價值而得到關注。

圖2神農(nóng)見茶
第二階段:初步形成
西晉:首部茶詩《荈賦》(杜育所作)出現(xiàn),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的發(fā)展,是茶文學的開端。
兩晉和南北朝:不同民族的互動使茶葉的商業(yè)化進一步發(fā)展,為了方便儲存和運輸,人們將散裝茶葉與米膏混合制成茶餅,加之當時士大夫階層偏好清談,飲茶之風得以形成和延續(xù)。

圖3魏晉南北朝飲茶之風
第三階段:興盛時期
唐朝:首部茶著作《茶經(jīng)》出現(xiàn),茶文化得到興盛。茶餅制作技術成熟,尤以蒸青餅茶盛行。
宋朝:茶葉種類豐富,與禮儀、宗教、詩詞、畫作等內容高度融合。較為知名的沏茶方式為點茶,被列為“宋式四雅”活動之一,還衍生出了斗茶、茶百戲等茶事活動。

圖4唐《宮樂圖》(描繪宮廷侍女娛樂品茗盛況)

圖5南宋·劉松年《攆茶圖》(局部)

圖6茶百戲九大工序
第四階段:持續(xù)發(fā)展
明朝:廢團茶改散茶,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形成,泡茶成為主流。此外,朝廷還設有茶馬司,邊境的茶馬貿易形成。
清朝:茶類日趨細致、豐富,六大茶類確定,并開始風靡世界。

圖7元墓壁畫《茶道圖》

圖8明·陳洪綬《停琴品茗圖》

圖9清代種茶圖
二、首部茶詩和首部茶著作——中國茶文化的雙重奠基
首部茶詩——《荈(chuǎn)賦》
作者:西晉·杜育
靈山惟岳,奇產(chǎn)所鐘。瞻彼卷阿,實曰夕陽。
厥生荈草(茶葉),彌谷被崗。
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秋,農(nóng)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取岷江地區(qū)的流水);
器擇陶簡,出自東隅(取東邊越窯陶瓷);
酌之以匏(以匏瓜做的水瓢斟取茶湯),取式公劉。
惟茲初成,沫沈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若乃淳染真辰,色績青霜,氤氳馨香,白黃若虛。
調神和內,倦解慵除(清臟腑,困倦除)。
首部茶著作——《茶經(jīng)》
作者:唐·陸羽
部分內容賞析:
茶者,南方之嘉木,生于爛石沃土,汲天地之精華。(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
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芽綠葉,盡顯茶之山野韻味。(茶之品質差異)
煎茶之時,火候需恰到好處,過之則老,欠之則生。(煎茶時的火候)
煮茶之法,必活火煎之,火為茶之魂,無火則無茶之韻味。(煮茶時的火候要點)

圖10唐·陸羽《茶經(jīng)》
杜育的《荈賦》與陸羽的《茶經(jīng)》相隔四百余年,但前者以文學形式埋下了許多被《茶經(jīng)》系統(tǒng)化的茶文化基因。正如朱自振在《茶史通論》中寫道:“魏晉茶詩賦的浪漫想象,為唐代陸羽的系統(tǒng)化茶學提供了文化土壤?!薄肚F賦》是茶文化的一粒文學孢子,而《茶經(jīng)》讓它長成了參天大樹。
首先是文學意象與科學體系的轉化。在對茶本質的哲學定義方面,《荈賦》以“靈山惟岳,奇產(chǎn)所鐘”描繪茶的生長環(huán)境,將茶定位為天地靈物;《茶經(jīng)》提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以科學語言延續(xù)了這一自然觀,但同時從受魏晉玄學影響的玄學化詩意描述轉向了實證化的植物學定義,體現(xiàn)了唐代格物精神。在制茶技藝的雛形方面,《荈賦》中“沫沉華浮,煥如積雪”以文學筆觸描繪茶沫形態(tài);《茶經(jīng)》則在《五之煮》中提出“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將意象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標準。文學想象為技術規(guī)范提供了美學依據(jù),如宋代點茶法對沫餑的極致追求即源于此。

圖11《夢華錄》宋代點茶
其次是飲茶實踐的傳承與系統(tǒng)化。在擇水標準的萌芽方面,《荈賦》提到“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首次關注水源選擇;《茶經(jīng)》進一步提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形成分級體系,從貴族對優(yōu)質水源的偏好發(fā)展為全民飲茶的普適性準則,飲茶人群擴展到了民間。關于茶器的審美,《荈賦》記載“器擇陶簡,出自東隅”,指出茶器需選用特定地域的陶器;《茶經(jīng)·四之器》則詳列越窯青瓷等24種茶具,構建了完整的茶器系統(tǒng)。
第三是茶道精神的升華?!肚F賦》認為茶可“調神和內,倦解慵除”,強調其提神功效;《茶經(jīng)》則提出“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飲茶從生理功效升華為道德修煉。這一轉變契合了唐代儒釋道融合的思想背景,茶從“藥飲”變?yōu)椤靶娘嫛??!肚F賦》中的“酌之以匏”(貴族禮儀)反映了茶的階層屬性;《茶經(jīng)》則通過普及飲茶法,使茶成為“與醍醐甘露抗衡”的全民文化符號。
最后是文獻譜系與知識轉型方面。魏晉時期,茶知識散見于詩賦、藥典(如《荈賦》《廣雅》);唐代陸羽整合碎片化知識,形成涵蓋種植、制作、品飲的完整體系。陸羽的田野考察(如游歷四川、湖北茶區(qū))與文獻考據(jù)相結合,體現(xiàn)了從“品物”到“格物”的學術轉型?!肚F賦》首次將茶事納入文學書寫,賦予其文化合法性;《茶經(jīng)》則通過系統(tǒng)化論述,使茶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首部茶詩和首部茶著作共同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的雙重奠基。
三、中國六大茶類——一盞窺見千年風華的味覺地圖
當英國人在19世紀還為紅茶分類爭論不休時,中國茶農(nóng)早已用六大茶類體系解構了茶葉的終極密碼:綠茶(0%發(fā)酵)封存春日鮮爽、白茶(5-10%微發(fā)酵)凝結山林月光、黃茶(10-20%悶黃發(fā)酵)醞釀中庸之美、青茶(30-70%半發(fā)酵)演繹水火哲學、紅茶(80-95%全發(fā)酵)淬煉溫暖底色、黑茶(100%后發(fā)酵)雕刻歲月年輪。這組精準的發(fā)酵程度數(shù)字背后,是自明代以來中國人對茶葉物質轉化的科學認知與藝術創(chuàng)造。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六大茶類的味覺地圖,你最pick什么茶?

圖12六大茶類

圖13六大茶類加工流程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采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jīng)發(fā)酵,經(jīng)殺青、整形、烘干等工藝而制作的飲品。其制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較多地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減肥,對吸煙者也可減輕其受到的尼古丁傷害。我國綠茶主要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
白茶屬于微發(fā)酵茶,是中國茶農(nóng)創(chuàng)制的傳統(tǒng)名茶。茶葉采摘后不經(jīng)殺青或揉捻,只經(jīng)過曬或文火干燥后加工,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質特點。
黃茶是中國特產(chǎn),其按鮮葉老嫩芽葉大小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黃茶很少見,甚至生活在黃茶茶區(qū)的人都不一定知道黃茶。會燒菜的人都知道青菜悶在鍋里就會變黃。黃茶也是這樣。黃茶在像綠茶一樣殺青之后,通過濕熱和干熱兩種方式讓綠茶的茶葉變黃。
青茶亦稱烏龍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jīng)過采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質優(yōu)異的茶類,創(chuàng)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我國主要的青茶有:安溪鐵觀音、鳳凰水仙等。
紅茶因干茶色澤、沖泡后的茶湯和葉底以紅色為主調而得名。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國紅茶中主要有:祁門紅茶、政和工夫等。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屬后發(fā)酵茶,主產(chǎn)區(qū)為四川、云南等地。傳統(tǒng)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較高,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謝謝!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