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發(fā)現(xiàn),新能源車是真的越來越火了。
就拿去年來說,中國就賣出了超過1200萬輛新能源車——幾乎每賣兩臺車,就有一臺是帶電的。
其中,純電車一路狂飆,占據(jù)了大部分市場份額;
而增程車也沒閑著,悄悄崛起,成了不少人繞不開的選擇。

但當話題落到“到底選哪種更好”時,爭議就來了——
有人堅定地說:“純電才是未來,增程只是過渡品?!?/p>
也有人反駁:“你是沒用過增程,不然就知道,誰在為焦慮買單?!?/p>
但到底誰說得有道理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件事!

首先,就是充電頻次不同。
說白了,考慮到電池容量的差異,純電和增程在充電頻次上的體驗,完全不是一回事。
拿純電車來說,由于續(xù)航較長,日常使用時,往往一周一充,甚至兩周一充。
不管你是用家充,還是偶爾去公共充電站,說實話,都不會太焦慮。
但增程車就沒這么輕松了。
雖然很多增程車型號上寫著“200km純電續(xù)航”,聽起來像是能撐好幾天,甚至一周不用充,
但一到現(xiàn)實生活里,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兩三天一充,才是常態(tài)。

為啥?
因為那200公里,往往只是CLTC工況下的理想狀態(tài)。
但真正跑起來——加上空調、怠速、堵車、冬天一來……續(xù)航直接打7折,能跑個120公里就不錯了。
更關鍵的是,增程車還有“強制保電”機制,比如低于20%電量就不讓你用光,只能靠油機驅動。
掐頭去尾一算,你的可用純電續(xù)航,可能只有八九十公里。
這點電量,用起來真挺快的。
所以,沒有家充更應該選擇純電,而不是增程——這點,千萬別搞反了!

其次,充電效率不同。
想象中的充電,是不是“電池越大充電越慢,電池越小充電越快”?
相信不少人在選新能源車時,都是這么想的:
“增程電池小,充起來肯定快;純電電池大,怕是得等半天?!?/p>
可現(xiàn)實,再次打了很多人的臉。
因為,決定充電速度的,從來不是“電池有多大”,而是“支持多快的功率”。
就拿現(xiàn)在主流的純電車來說,很多都已經(jīng)支持800V平臺、超快充。
幾十度電一口氣灌進去,十幾分鐘就能充上百分之七八十。
像小鵬G6、智己LS6、極氪007這些,都是“快充卷王”。

而增程車呢?
雖然電池不大,只有三四十度電,但支持的充電功率卻普遍比較低。
很多還停留在40kW、50kW,有些甚至更低。
結果就是——電池小不代表你能充得快,反而可能更慢、更耽誤時間。
就像一只小水杯,結果你只能用細吸管往里倒水,一點點灌,急死個人。
所以,更喜歡用電,不用用油的人,必須重視這點。

再者,就是長途體驗不同
城市里開車,純電和增程的差別可能不算太大。
但一跑長途,差距就徹底拉開了。
特別是純電車節(jié)假日上高速,差距就更大了:
拿600公里的純電車來說,大約跑個300多公里,就要考慮充電的事情了。
如果一意孤行,很可能拋錨在路上。
當然,如果恰好充電站都在排隊,那你就很折磨了——折騰1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真的說不定。

至于增程車,就靈活很多。
因為油箱在,發(fā)動機在,隨時能接管。
一箱油跑個六七百公里沒問題,高速上根本不用去搶樁,直接加油走人。
不少人說,自己買增程就是為了能“安心跑個長途”。
哪怕平時95%時間都在城市里用電,但那5%的“遠行自由感”,就值了。

最后,則是駕駛感受不同。
雖然都是新能源車,但這兩者的差異,真的很大。
拿純電車來說,加速快、起步穩(wěn),零百加速4-5秒毫無壓力。
而且,不管你的時速多高,動力都強,都不會出現(xiàn)噪音和震動。
但增程車就不同了。
相對于純電車而言,它的零百加速往往較慢,并不會有很強的推背感。
此外,電量不足時,增程駕駛體驗會大幅度下降。
這個時候,車內(nèi)的寧靜就會打破了:
發(fā)動機啟動的聲音、共振感、甚至偶爾的頓挫,會讓你一下子意識到——
“哦,我開的是臺帶油的車。”
特別是一些調校不到位的增程車,發(fā)動機介入毫無預兆,真的讓人很出戲。
不僅如此,當電量過低、車輛進入“保電模式”后,動力會變得明顯遲鈍:
油門踩下去的響應不像之前那么靈敏了,那種順滑感也會無影無蹤。

總的來看,增程車并沒想象的那么完美,純電車也沒那么糟糕。
選車這件事也并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你想要更安靜順滑的體驗,追求極致的電車感,那純電是好選擇;
你更在意靈活、不想規(guī)劃太多補能,那增程可能更合適。
但希望你記住一點:
別被表面的“完美”左右,真正拉開差距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細小,但高頻的使用場景。
選車之前,不妨多問問自己:你最討厭、最怕面對的是什么?
答案,可能比參數(shù)更真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