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聯(lián)合用藥
耳朵是非常脆弱的器官,很容易“受傷”。據(jù)估計,我國至少有1億耳鳴患者,并且患者年齡日趨年輕化。
耳鳴是累及聽覺系統(tǒng)的許多疾病不同病理變化的結果,病因復雜,機制不清,主要表現(xiàn)為無相應的外界聲源或電刺激,而主觀上在耳內或顱內有聲音感覺。
西藥怎么選擇?
治療耳鳴的西藥有:血管擴張劑、鈣離子拮抗劑、耳鳴抑制劑之類藥物。
常用藥物:鹽酸倍他司汀片、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尼莫地平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等。
鹽酸倍他司汀片:主要用于美尼爾氏綜合征等,還有高血壓所致直立性眩暈、耳鳴等亦有效。本品對腦血管、心血管,特別是對椎底動脈系統(tǒng)有較明顯的擴張作用,此外能增加耳蝸和前底血流量,從而消除內耳性眩暈,耳鳴和耳閉感。
鹽酸氟桂利嗪膠囊:適應癥為典型(有先兆)或非典型(無先兆)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由前庭功能紊亂引起的眩暈的對癥治療。鹽酸氟桂利嗪為選擇性鈣拮抗劑,可阻滯過量的鈣離子跨膜進入細胞內,防止細胞內鈣負荷過量,也可防止缺血缺氧時大量鈣進入神經元,改善腦微循環(huán)及神經元代謝。
尼莫地平片: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偏頭痛、輕度蛛網膜下腔出血所致腦血管痙攣、突發(fā)性耳聾、輕、中度高血壓。尼莫地平為鈣拮抗劑,通過有效地阻止 Ca2+ 進入細胞內、抑制平滑肌收縮,達到解除血管痙攣之目的。
中成藥怎么選擇?
中醫(yī)將耳鳴分為虛實兩大類,中醫(yī)認為,腎開竅于耳,同時和肝脾胃等都有關聯(lián)。一般來說,肝火上擾、氣血淤阻等引起的耳鳴屬于實證。腎精虧虛、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的耳鳴屬于虛證,年老體弱的人患耳鳴以虛證為多見。
肝火上擾
癥狀:發(fā)病多較突然,耳鳴聲較大,與情緒變化有關,常在郁怒之后發(fā)生或加重。多伴有口苦、咽干、心煩、頭昏、頭痛、急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瀉火,開郁通竅。
常用中成藥:龍膽瀉肝丸、通竅耳聾丸、瀉青丸。
三者區(qū)別:龍膽瀉肝丸治療肝膽實火夾有濕熱引起的耳鳴,通竅耳聾丸為清泄肝膽實熱,通竅利濕之劑。龍膽瀉肝丸還可以治療肝膽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淋濁,陰腫陰癢。瀉青丸清肝瀉火,養(yǎng)血祛風,泄肝火的力量相對較弱。
氣血瘀阻
癥狀:耳鳴病程可長可短,痛處不移,刺痛拒按,面色晦暗或黧黑,口渴不欲飲。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常用中成藥:血府逐瘀丸、少腹逐瘀丸。
兩者區(qū)別:少腹逐瘀丸活血化瘀的同時,能夠止痛、溫陽,適用于虛寒型的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等婦科疾病。而血府逐瘀丸在活血化瘀的同時,能夠理氣、清熱,適用于氣滯伴有郁熱的頭痛、失眠、心腦血管疾病等。兩者都能活血化瘀,故可以治療氣血淤阻所致的耳鳴。
腎精虧虛
癥狀:耳如蟬鳴,夜間較甚,聽力下降,頭暈眼花,腰膝酸軟,多夢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補腎益精,滋陰潛陽。
常用中成藥:耳聾左慈丸、六味地黃丸、蓯蓉益腎顆粒等。
三者區(qū)別:耳聾左慈丸具有滋陰清熱,益氣平肝之功效。用于治療腎水不足,虛火上升,頭眩目暈,耳聾耳鳴,有標本兼治之特色。六味地黃丸為單純滋補腎陰,力量較耳聾左慈丸稍差些。蓯蓉益腎顆粒補腎填精,用于腎氣不足,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四肢無力,成份中補腎陽的藥相對較多,偏于滋補腎精。
脾胃虛弱
癥狀:耳鳴勞累后加重,耳內空虛或發(fā)涼。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通竅。
常用中成藥:補中益氣丸、益氣聰明丸。
兩者區(qū)別:補中益氣丸除了治療人體中氣不足所致的耳鳴、耳聾外,還可以治療中氣下陷所致的內臟下垂等癥。益氣聰明丸具有益氣升陽,聰耳明目的功效,除了用于耳聾耳鳴外,還能治療視物昏花等癥。
本文僅供參考,具體病情用藥請咨詢藥師或醫(yī)生。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網絡,僅作公益分享,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查看書籍詳情【廣告】


點贊·在看·基層醫(yī)療資訊搶先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