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村
編輯 / 蘭雨
2025年,公認的產品大年。僅3月,比亞迪就密集辦了6場新車發(fā)布會,多家車企“撞車”更是常有的事情。
一時間,中國車市可謂是應了那句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對于消費者而言,自然是歡迎這樣的熱烈局面。但問題是,站在當下令人糾結的關頭——琳瑯滿目的汽車產品,層出不窮的新品牌,到底怎么選才合適,一款優(yōu)秀的新能源產品又該是什么樣的?
我想,大部分消費者都會選擇這樣的答案:豐富配置+越級尺寸+極致價格。畢竟大家都想在有限的預算里,得到最高的性價比,國產電車品牌也在他們有限的能力里,幾乎全力滿足了消費者的這些顯性需求,也依靠這套打法,迅速占領了市場的一席之地。
那消費者有沒有隱形需求呢?答案是有的,在很多消費者看來,它是一輛車的“靈魂”,是評論一輛車好與壞的標準,那就是底盤調教能力,現(xiàn)在叫操控。
令人很遺憾的是,國產電車發(fā)布會PPT絕大部分篇幅都留給了智駕、座艙……,但留給底盤的空間甚少,操控也很少談。
所幸的是,還是不少車企的新能源車延續(xù)著燃油車操控的傳統(tǒng),例如東風本田,它堅持自己的品牌理念,推出了一款操控見長的電動車東風本田S7。
現(xiàn)在,又一家車企的電動車延續(xù)了其燃油車操控的傳統(tǒng),它就是北京現(xiàn)代OE。作為北京現(xiàn)代純電平臺首款車型,OE承襲了WRC技術底蘊,以“性能+舒適”的調和之道,為同質化嚴重的電車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流,用技術實力重新定義了合資電動車的工程硬實力。

從賽道到街道的技術遷徙,車更穩(wěn)、更好開
眾所周知,冬季一直是新能源車的“大考”,不少電車車主抱怨:“之前買電車就是為了加速快,結果下雨天根本不敢踩油門,輕點就打滑,從停車場開出來都費勁”。
電機最大的特點是瞬間爆發(fā)的高扭矩,市面上幾乎所有的電車都在宣傳零百加速的能力,在“參數(shù)內卷”的當下,不少電車起步扭矩就300?!っ状蛏希咝阅茈娷嚫浅^700?!っ?。但是,不少電車的底盤調教能力似乎還不到家,輕踩油門車輪就飛速空轉“雪地甩尾擺鐘”時有發(fā)生,給駕駛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
作為WRC六冠王,現(xiàn)代汽車的操控底盤能力毋庸置疑。北京現(xiàn)代OE承襲了WRC技術底蘊,現(xiàn)代汽車集團內部的“WRC調教小組”深度參與了OE的開發(fā),重點優(yōu)化了ESC側向控制和動力分配策略。

ESC系統(tǒng)精準調節(jié)剎車和動力的介入時機,保障繞樁、急轉、躲避動作的從,在其調校下OE繞樁質心側偏僅1.2°,而同樣以優(yōu)秀底盤調教能力“打天下”的ID.4繞樁偏移角則達到了1.5°,前者控制更為精準;
TCS RPM控制系統(tǒng)可以實時感知并遏制車輪打滑,讓駕駛者在極端路況下依然能保持信心,因此,在零下30°的黑河冰雪測試中,北京現(xiàn)代OE可以20.34%坡道單側積雪路面起步不溜車,雪桶間距18米繞樁測試,可以用50km/h的速度通過。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jié),卻是決定一輛車是否值得信賴的關鍵,而在這場“堆料”與“炫技”的競賽中,真正能夠打動消費者的,往往是這些被忽視的核心價值,一輛車真正值不值得信賴,靠的是“關鍵時刻的穩(wěn)定”,不是“儀表盤上那條霓虹跑馬燈”。相比那些“開起來就飄”的電車,OE用實際行動證明,操控性能不是噱頭,而是關乎安全與信任的核心技術。

同時,這種賽車技術的轉換不是讓其停留在廣告宣傳上,而是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在OE的日常駕駛體驗中。無論是冰雪路面的穩(wěn)定性,還是高速過彎的精準性,OE都展現(xiàn)了合資電動車少有的工程硬實力。這種技術積累,是許多新勢力品牌難以企及的高度。
不僅如此,北京現(xiàn)代OE還在性能與舒適的沖突中,找到了平衡。許多電車為了追求極致性能,底盤調校過于硬朗,犧牲了日常駕駛的舒適性;而另一些車型則走向了“移動沙發(fā)”的極端,忽略了操控的穩(wěn)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OE并沒有在這兩者之間做出妥協(xié),而是通過技術手段找到了“智序平衡”。四驅系統(tǒng)支持動力動態(tài)分配,ESC實時監(jiān)測側滑并隨時干預,確保車身姿態(tài)始終可控,駕駛者幾乎感受不到車輛的“甩尾”或“彈跳”。

這種WRC級別的調校經驗,不僅讓OE在賽道上表現(xiàn)出色,更轉化為日常駕駛的底層平穩(wěn)邏輯。它既不是“全硬派”,也不是“移動沙發(fā)”,而是一種真正適合消費者的“性能+舒適”調和之道。
車厘子觀察
電車的下半場,屬于“造車原教旨主義者”
在新能源賽道狂飆突進的當下,一場關于“汽車本質”的反思正在發(fā)酵。當車企爭相用零重力座椅、4K大屏、零百加速3秒等參數(shù)填充配置表時,北京現(xiàn)代首款純電平臺SUV OE卻以一套源自WRC拉力賽場的底盤調校邏輯,向行業(yè)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當電動車成為“移動電子終端”,誰還記得它首先應該是一輛“車”?
OE也用扎實的工程實踐,給出了自己答案,它以“性能+舒適”的調和之道,打破了電車市場“堆料至上”的單一邏輯;它用技術實力證明,操控性能不是智能化的對立面,而是智能化時代不可或缺的底層邏輯;它用底盤上的每一毫米響應、剎車時的每一牛頓制動力,默默書寫著對汽車本質的敬畏;它證明了一個樸素的真理:當行業(yè)為“智能”狂歡時,安全與操控仍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同時,北京現(xiàn)代OE以“真·質”戰(zhàn)略為北京現(xiàn)代的轉型錨定了方向,不僅為北京現(xiàn)代打開了轉型通道,更為整個行業(yè)提供了一種反思的契機——在成為“移動終端”之前,車首先得是一輛好開的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