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一山東老漢臨終前,叮囑女兒:“我睡的涼席是寶貝,我走后,你千萬別扔。”誰知,女兒卻把它免費送人了。
“這張涼席是我留給你的傳家寶,它可是從故宮出來的……”
孫老頭又來了,這個據(jù)說是皇宮中寶貝的白色涼席的故事,孫秀英已經(jīng)不知道聽了多少遍。
她對父親的講述半信半疑,故宮里金銀珠寶無數(shù),一張平平無奇的涼席有什么稀罕的,孫秀英并未將涼席看得多重要。
可是父親的臨終囑托,孫秀英還是要遵從:“爹,您放心,您最喜歡的東西,我肯定留著?!?br/>然而這張涼席要如何好好保存,孫秀英也摸不著頭腦,只能放在箱子內(nèi)束之高閣。
一晃多年過去,孫秀英也到了為人父母的年紀(jì),那張被父親念念不忘的白色涼席,早已被她遺忘在記憶中。
“媽,這箱子里怎么放著張涼席啊,不拿出來晾曬怕是要生蟲的。”
孩子來看望孫秀英,偶然翻出了白色涼席,孫秀英忍不住講起父親告訴她的故事。
多年沒有打理,這張涼席依然光潔如新,連一個霉點都沒有,柔軟的席子上還隱約有天然的紋路。
孫秀英回憶起過去,于是開始學(xué)著父親的模樣,把涼席擦拭晾曬。
正當(dāng)她在院中忙碌的時候,兩位陌生人路過,瞥見涼席便走不動道了。
“大姐,這張涼席您還要嗎,能不能賣給我們?”
孫秀英見兩人穿著不像當(dāng)?shù)卮迕?,誰沒事兒來鄉(xiāng)下人家里買涼席啊,她當(dāng)即覺得是騙子,黑著臉將二人轟了出去。
“給您500塊錢,把涼席賣給我們吧!”二人還在門外叫喊,孫秀英頭也不回走回了屋。
這事也是趕巧了,兩位古里古怪的人是文物專家,剛好下鄉(xiāng)考察,想要找個老鄉(xiāng)家歇歇腳喝口水。
可是兩人一進(jìn)門就被白色的涼席吸引住了,研究文物的他們又驚又喜,這個農(nóng)家小院里,怎么有一張價值不菲的象牙席。
兩人還沒仔細(xì)查看象牙席,就被起疑心的孫秀英趕走了,二人不肯放棄,又在村里打聽情況。
這個偏僻的鄉(xiāng)村倒是沒有聽過什么寶物,不過聽說孫秀英的父親確實有個愛不釋手的寶貝,以前老人都聽過他炫耀,大家都沒覺得那是什么珍貴的東西。
“也就比其他涼席涼快點兒,也沒有多稀奇?!?br/>聽到這個評價,兩位文物專家更加確信了自己的猜測,那天的偶然看到的,或許正是傳說中的象牙席。
他們這次帶上了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專門登門拜訪孫秀英,想要觀摩那張白色涼席。
孫秀英本就不覺得涼席有多珍貴,這兩人的堅持更讓她疑心,莫不是什么文物販子,想要借她家的東西招搖撞騙吧。
“我家沒有寶貝,你們不要再糾纏了。”
孫秀英連連擺手不想再多談,兩位文物專家趕快拿出了工作證件,給孫秀英解釋二人并無惡意。
再三勸說下,孫秀英才終于同意把涼席拿出來看一看。專家第一次近身觀賞涼席,更加確認(rèn)了不是凡品。
白色本就容易發(fā)黃發(fā)舊,就算是再名貴的竹子打造的涼席,放了這么多年也會有明顯的痕跡,而面前的那張涼席,周圍的包邊已經(jīng)明顯陳舊,涼席的主體卻還是散發(fā)著潔白的光澤。
“大姐,這張涼席肯定是象牙做的,您父親說它是怎么來的?”
孫秀英一五一十說了出來,兩位文物專家判斷,從老人講述的故事年代來看,這事八成是真的。
晚清時局動亂,宮女太監(jiān)販賣宮中物品的情況不少見,象牙席珍貴但容易被偷出來,流落到民間可信度極高。
專家們再次提出花錢購買,孫秀英不想賣掉父親的遺物,可是聽聞專家確認(rèn)父親的故事是真的后,又覺得這是文物,應(yīng)該屬于國家。
思索再三,孫秀英收下了500元,將象牙席捐給了文物館。后來專家考證,象牙席制作工藝失傳,孫家的象牙席正是僅存的幾張之一。
這張象牙席保存完好,年代久遠(yuǎn),是世間難尋的文物珍寶,它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孫秀英雖然違背了父親的遺愿,但是讓象牙席永遠(yuǎn)被珍藏在博物館,也算另一種踐行父親珍藏寶物愿望的方式。收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