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問大家:
你覺得在孩子心里,到底誰更重要呢?
是媽媽、爸爸,還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呢?
說起這個,想起前幾天出門時,在餐館里看到的一幕。
當時,我隔壁桌有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由自己的媽媽和姥姥領著一起吃飯。
過程中,可能媽媽工作出現(xiàn)了急事兒,需要應付,于是準備把孩子托付給姥姥看管。
沒成想,孩子哭鬧了起來,說什么都不愿跟姥姥走。
無奈之下,姥姥只能打起了感情牌,寵溺的說道:“媽媽有工作要忙,你跟著姥姥走,你忘了,你還小那會兒,都是姥姥在管你,咱倆可親了呢”。

再看孩子,仍舊一萬個不愿意,強拽著媽媽的手說道:“我不要,我就要跟著媽媽”。
一來二去,局面僵持了下來。
最后實在沒法子了,男孩媽媽只能妥協(xié)。
而孩子姥姥呢,也許心里有些失落,佯裝生氣的在男孩腦門上點了一下,順嘴說道:“以后,咱倆再也不親了”。
話雖如此,但眼神中的落寞與不甘,久久沒有消散。
其實,在不少人眼里,都會覺得誰照顧孩子多,在孩子身上用心,孩子自然就跟誰親近。
可事實上呢,孩子的“親人排序”并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成長階段的不同而動態(tài)變化。
這就跟我們成年人一樣,會幻想詩和遠方,也會為眼前的美景而停留。
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那么在孩子心里,親人到底是怎樣“排序”的呢?
接下來我們一探究竟,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樣哦。
01.0—3歲,媽媽是“第一順位”
這個階段,孩子最依賴的人是媽媽。
根據(jù)心理學家約翰鮑比的依戀理論指出:
孩子在0—3歲會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起最強烈的安全依戀關系。
通常來說,由于母乳喂養(yǎng)、懷抱安撫、日常照料等工作由媽媽完成,孩子自然與媽媽會形成緊密的生理和心理連接。
當然,如果媽媽長期缺席,孩子也會將“第一依戀對象”轉移到其他“主要照顧者”身上。
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排序非常簡單,孩子與親人的親密值,以及依戀程度,就看誰照顧的多。
而根據(jù)目前的養(yǎng)育常態(tài),理想狀態(tài)下的排序應該是:
媽媽>奶奶/姥姥>爸爸>其他人。
原因也很簡單,爸爸雖然重要,但嬰兒期更多的是“玩伴”角色,互動方式雖然活躍,但不夠細膩,并且難以長期維持。
而姥姥/奶奶的角色,在如今的時代,被賦予了更多的養(yǎng)育期待,如果是長期照顧的話,很容易成為孩子的“第二依戀對象”。
再加上她們有帶娃經(jīng)驗,能夠運用恰當?shù)姆绞剑o孩子提供喂養(yǎng)、哄睡、安撫等幫助,從而也更容易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
但無論怎樣,這個階段在孩子心里,媽媽是無可爭議的“第一名”。

02.3—6歲,爸爸地位上升,老一輩成為“寵溺擔當”
進入幼兒園階段,孩子的社交需求增強,爸爸的作用開始凸顯。
根據(jù)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3歲后,父親在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勇氣培養(yǎng)和社交能力發(fā)展中,起關鍵作用。
而孩子,也開始喜歡和爸爸玩一些有趣的游戲,比如舉高高、追逐打鬧等。
這些陪伴,能夠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信心,讓他們在具備更多安全感的情況下,快速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
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通常是“寵溺者”的角色類型,他們會讓孩子獲得放松和愉快。
但此時的孩子,已經(jīng)初步有了規(guī)則意識,他們清楚,規(guī)則由父母制定,祖輩是自己的避風港。
不過,盡管爸爸地位上升,但這個階段,媽媽的核心位置,仍然無法取代。
基于這些因素,這個階段的排序是:
媽媽>爸爸≈奶奶/姥姥>其他人。
當然,這也是理想狀態(tài)下的排序,如果個別家庭有特殊情況,就盡量不要對號入座了。

03.6—12歲,父母并重,老一輩退居“情感支持”
小學階段,孩子的認知能力增強,開始更理性的看待親人。
因為媽媽負責生活照料和學習監(jiān)督,爸爸可能更多的參與運動和興趣培養(yǎng)。
所以孩子會通過這些養(yǎng)育行為,對父母有一個大致的“感受判斷”。
比如在孩子心里,爸爸更寬容,媽媽更嚴格。
當然,還有的爸爸可能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并沒有多少關注,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陪伴時間較少,那么孩子的“印象感受分”也會大打折扣。
至于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可能在這一時期,會承擔接送、做飯等任務。但不可否認的是,孩子內心已經(jīng)存在了“親疏遠近”的概念。
基于這些問題的考量,這一階段的排序大概是:
媽媽≈爸爸>奶奶/姥姥>其他人。
說簡單點,這個階段的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更注重自己的內心感受。
所以爸爸與媽媽的排序基本上不分伯仲,但考慮到我們大多數(shù)家庭的實際養(yǎng)育情況,媽媽還是要略勝一籌。

04.青春期:朋友>父母,祖輩成為“懷舊符號”
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心理重心可能會轉向朋友,但對親人的依賴仍然存在。
這一時期,因為叛逆心理,孩子更愿意和朋友傾訴,對父母的管教很容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
不過大家也不必緊張,從相關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
遇到重大困難時,孩子仍然最信任父母。
至于老一輩人,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覺得他們過于“嘮叨”,但心里還是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疼愛和寵溺。
基于這些問題,這個階段的排序大致是:
朋友>媽媽≈爸爸>奶奶/姥姥>其他人。
一般來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個明顯的特征,他們像是羽翼漸豐的小鳥,試圖沖破家里的“牢籠”,不受監(jiān)管和控制的奔向世界。
所以,隨著“自我”心理占比越來越高,他們與父母之間的嫌隙和隔閡,也會越來越大。
甚至有時,會對親子關系產(chǎn)生巨大影響。
當然,大家也不必過度糾結和擔心,這只是孩子的“階段性冷淡”。
就像我們成年人,年輕時也曾有過意氣風發(fā)、不可一世的時候,那時志在四方,想要脫離父母、擁抱自由。
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
無論身在何處,最溫暖的地方,也一定是家。
尤其是獨在異鄉(xiāng)時,時常想起的那一碗熱騰騰的水餃,也許就是對父母和親人,最大的牽掛。
所以說,孩子在某個階段跟誰親,并不代表對其他人就不孝順。
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成熟的認知系統(tǒng)還未建立,更傾向以“心理感受”作為“親疏”的判斷標準。
等到他們長大的時候,一切都會回歸正常的航向。

想起龍應臺在《目送》中的一句話:
成長,就是看著孩子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可是,想吃奶奶做的手搟面,想念媽媽親手包的水餃,以及懷念大年三十時,親人們歡聚一堂的歡聲笑語,這何嘗不是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呢。
所以,與其在糾結孩子會不會跟自己親,還不如用心付出,真心對待。
畢竟萬法皆空,唯有因果不虛。
在與孩子的親疏上面,也是如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