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家孩子總是一副蔫蔫的樣子,吃飯沒胃口,動不動就喊累,晚上睡不安穩(wěn),白天又容易上火。這就是脾虛氣弱了。

說到調理脾虛,很多家長會想到用人參、黃芪這些大補之品,但這類中藥對孩子嬌嫩的體質來說,補得太猛反而容易上火。

而中醫(yī)調理脾虛,講究補而不滯,既要健脾益氣,又要清降虛火,太子參正是兼顧這兩點的“平和之品”。

今天,特別邀請到兒科專家李蘭錚教授,來教大家如何正確用太子參來調理。大家記得點贊轉發(fā)推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太子參蓮子瘦肉湯

取太子參10克、去芯蓮子15克、瘦肉100克,兩片生姜。

做法:太子參提前浸泡半小時,山藥去皮切塊,瘦肉焯水后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砂鍋,大火煮沸后轉小火慢燉1小時即可。

太子參補氣健脾,蓮子固護脾胃,瘦肉滋陰潤燥,生姜溫中和胃。

這碗湯清甜不膩,整體配伍平和,既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又能清解虛火,尤其適合春季肝氣偏旺、脾虛易滯的孩子,孩子還愛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真實門診案例分享

曾接診過一個6歲男孩,個子比同齡人矮半頭,臉色萎黃,不愛吃飯,晚上睡覺滿頭大汗,白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家長還說孩子特別容易感冒,每次生病都要拖很久才好。

舌診見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脈象細弱,李蘭錚主任辨證脾虛氣弱證。

脾胃功能低下導致氣血生化不足,衛(wèi)外不固所以容易感冒,氣虛不能固攝津液故多汗。

調理原則以健脾益氣為主,輔以固表止汗。

李蘭錚主任除了建議服用太子參山藥湯外,還配合一些健脾益氣的中藥。

一個月后復診,孩子食欲明顯改善,夜間盜汗減少,臉色漸漸紅潤起來。三個月后身高增長了2厘米,感冒次數(shù)也少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案例印證了中醫(yī)"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論,脾胃功能強健了,抵抗力自然提升。

太子參補氣,山藥養(yǎng)陰,正好應對春季的特點。與其他季節(jié)相比,春季喝這碗湯,補進去的氣血能更好地被身體利用,轉化為生長發(fā)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