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歐盟正式出臺措施,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最高35.3%的懲罰性關稅。之后,中歐就這一問題展開過多輪磋商,但最終無果。

然而,特朗普上臺后,其所謂“美國優(yōu)先”的政策,擊碎了歐盟尋求美方庇護的幻想,成功地將歐盟往中方身邊推了一把。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方面就主動向中方提議,重啟中歐電動汽車談判事宜。

但是在這一次的談判中,中方得多加個條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歐談判)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就刊登了一篇長文,對當前中歐汽車發(fā)展現狀進行了精準點評和分析。

文章指出,在二十年前,歐洲設計師和工程師,總是拿中國新車原型開玩笑,認為中方車型設計,完全是復制粘貼歐洲車型上去的。但近日,一家德企高管就表示,他所收到的自家企業(yè)的汽車操作系統(tǒng)設計,和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已經制造出來的如出一轍。

所以現階段,歐盟車企為了不讓自己在汽車行業(yè)的核心領域落后,不斷地和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達成合作,從而獲得相關的技術。甚至就在上個月,歐委會還發(fā)布了一份汽車行業(yè)行動計劃,希望有意進入歐盟的中企,能和歐洲建立合資企業(yè),或者轉讓部分技術給歐盟。

這件事情也證明,中歐在汽車領域的發(fā)展情況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停滯不前的歐洲,早已被中國甩到了身后。

而中國這邊,在動力電池、智能駕駛系統(tǒng)、車聯網等關鍵技術領域已形成顯著優(yōu)勢?,F階段,寧德時代占據全球37%的電池市場份額,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技術通過歐盟認證,且中國企業(yè)主導全球60%的電池產能。

所以歐洲車企若想加速電動化轉型,必須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和技術支持。這種技術依賴性,就可以讓中方在和歐盟的談判中,更加堅定地提出關于知識產權保護或者市場準入條件的要求。

而對于歐洲制造商來說,如何在依賴中國產品和技術的同時,保持自身行業(yè)競爭力,將是未來發(fā)展的關鍵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巴黎車展上中國電動汽車)

對于歐盟來講,之所以重啟談判,存在多維度的動因。

首先就是其內部裂縫,倒逼歐盟政策轉向。

在第一輪中歐談判期間,歐盟成員國對關稅的分歧就十分顯著,德國、匈牙利等5國投票反對,認為關稅將損害本土車企在華利益;而法國、意大利則支持保護主義。這種分裂,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歐盟的談判底氣,尤其是德國作為汽車工業(yè)核心國的反對立場,迫使歐盟重新評估對抗成本。

其次,美國全球關稅戰(zhàn),也給歐盟帶來了外部壓力。

今年3月份,特朗普政府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25%的關稅,這一政策直接沖擊了歐盟對美汽車出口,在此背景下,歐盟便意識到了需要與中國合作,來對沖來自美國的壓力。所以,中歐領導人這才達成共識,將“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作為重啟談判的政治基礎。

再者就是中國產業(yè)鏈優(yōu)勢確實存在不可代替性。

當下,中國掌控全球63%的動力電池產能和一半以上的鋰資源加工能力,而歐盟近八成的電池依賴進口。若完全排斥中國電動車,歐洲綠色轉型進程將顯著滯后。

此外,中國車企通過本地化生產,如比亞迪匈牙利工廠、寧德時代西班牙基地等,也能逐步規(guī)避關稅,歐盟實際難以徹底阻斷中國產品進入。所以,與其被動落后,不如主動合作尋求進步。

最后,歐盟重啟談判,也是看到加征關稅后,中國電動汽車仍在歐洲市場保持韌性。2025 年一季度,比亞迪銷量同比增長近翻倍,占中國品牌在歐總銷量的44%。若繼續(xù)維持高關稅,歐洲消費者將面臨車型選擇減少、價格上漲的困境,這反而對歐盟自身不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朗普對歐盟毫不留情)

基于以上幾點來看,中國在此次談判中,可以說完全掌握了主動權。中方可以巧妙利用歐盟內部矛盾,通過“分化+合作”的策略擴大談判優(yōu)勢:對德國等務實國家,強調“中德汽車合作白皮書”框架下的互惠項目;對法國等強硬派,則以“空客訂單”“農產品關稅”等籌碼施加反制壓力。這種靈活策略將使歐盟難以形成統(tǒng)一對華立場,最終促成以“最低價格機制”替代關稅的折中方案。

總之,中歐電動汽車談判的轉折,本質上是產業(yè)實力與地緣智慧的雙重勝利。中國憑借“技術、市場和規(guī)則”的立體優(yōu)勢,在這場博弈中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塑造”的蛻變。而歐盟一邊,正陷入“產業(yè)空心化焦慮”與“政治共識破裂”的雙重困境,若繼續(xù)堅持保護主義,不僅會錯失融入中國新能源產業(yè)鏈的最后窗口,更可能在與美國、韓國的全球競爭中被進一步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