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隱蔽的歧視藏在話術里。當教育部明文禁止 “僅限 985/211” 的招聘條款后,企業(yè)學會了打擦邊球:有的在崗位描述里寫 “優(yōu)先考慮雙一流本科”,有的在面試時看似隨意地問 “你本科學校在你們省錄取線多少”,還有的干脆在內(nèi)部系統(tǒng)設置 “院校白名單”,雙非但簡歷連人工篩選的機會都沒有。某律所勞動法專員指出,這種 “隱性門檻” 之所以屢禁不止,在于現(xiàn)行法律對學歷歧視的界定模糊,企業(yè)違法成本幾乎為零 —— 比起錯失人才的風險,他們更愿意為篩選效率買單。
這種偏見傷害的不只是個體。某高校就業(yè)指導老師發(fā)現(xiàn),近年來雙非但碩士的簡歷越來越 “卷”:有人本科期間修了 3 個專業(yè),有人碩士階段發(fā)表 8 篇 SCI,有人帶著 5 段大廠實習經(jīng)歷,卻依然在簡歷關集體 “消失”?!八麄儾皇窃跍蕚淝舐殻窃趦斶€ 18 歲那年的‘高考原罪’。” 老師的話里滿是無奈。當教育的意義被簡化為院校標簽的疊加,當努力的價值需要用更多的努力來證明,傳遞給社會的信號只有一個:你的過去比現(xiàn)在更重要,出身比奮斗更可靠。
在波士頓咨詢公司的一次招聘分享會上,HR 總監(jiān)的話發(fā)人深省:“我們從不關心候選人本科讀什么學校,只看他能否解決具體問題?!?這種務實的人才觀,正在被越來越多成熟企業(yè)接納。但在國內(nèi),當李敏們抱著精心包裝的簡歷穿梭于招聘會時,依然要面對簡歷上 “本科院?!?那一欄的審判。他們不是要求特殊照顧,只是希望企業(yè)能放下偏見,給那些用三年時間從雙非但逆襲到 985 的靈魂一個平等展示的機會。
四月的校園里,櫻花開始飄落。李敏在畢業(yè)論文致謝里寫下:“感謝那個在考研教室熬到凌晨的自己,感謝沒有放棄的每一個瞬間?!?這些文字背后,是千萬個不甘被標簽定義的靈魂。當社會真正懂得 “英雄不問出處” 的深意,當企業(yè)愿意摘下學歷的有色眼鏡,教育才能真正成為打破階層的階梯,而不是加固壁壘的磚石。畢竟,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從來都不該是他 18 歲那年的考場,而是他 28 歲時眼中的光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