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答辯的鐘聲即將敲響,就在這緊張的時刻,學校突然傳出一則重磅消息,宣布從我們這一屆開始,碩士和博士論文在正式答辯之前,一律必須通過校外盲審。那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2015 年。

同學們聽聞此訊,猶如遭遇晴天霹靂,頓時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那些平日里患有拖延癥的同學,更是慌亂不已。他們原本還在慢悠悠地準備著,這下子計劃被徹底打亂,焦慮與不安迅速蔓延開來。
更覺得措手不及的,其實是我們這屆的某位導師。在過去的三年時間當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活動和承攬工程之中,忙得不可開交。對于學生的指導,幾乎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甚至連開題這樣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都只是走了個形式,在嘈雜的工地匆忙完成,根本沒有進行悉心的審閱。至于手下學生的論文質量究竟如何,說實話,他心里完全沒底。

果不其然,盲審結果出爐的那一刻,全班同學都屏住了呼吸。全班 26 位同學,竟然有 9 位盲審不通過,超過了三分之一的比例。而那位忙碌導師指導的學生情況更是慘不忍睹,差一點就全軍覆沒,僅剩下一根獨苗得以進入畢業(yè)答辯。然而,令人唏噓的是,這根“獨苗”在最后的畢業(yè)答辯中也未能通過,成為了我們班的一個遺憾。
在這個關鍵時刻,那些盲審不通過的學生和他們的指導老師,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慌了神,紛紛焦急地詢問學校該如何是好。要知道,我們可是學校碩士論文全面施行盲審制度的第一屆,沒有任何先例可供參考。
學校給出了回復,從理論上講,可以進行申訴和第二輪盲審。但申訴通過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且進行第二輪盲審,估計時間上也來不及了。面對這樣的現實,無奈之下,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延畢的結果。

而我本人還算幸運,兩位盲審老師的評價等級都是良好,同意我進入畢業(yè)答辯。不過,他們也分別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據教務老師事后透露,這兩位盲審老師分別來自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和同濟大學,都是學界的權威。
最終,在這整整 26 位同學當中,僅僅只有 16 位同學得以如期畢業(yè)。畢業(yè)答辯本應是展示學術成果、邁向新征程的關鍵時刻,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緊張而關鍵的畢業(yè)答辯之際,又有一位同學不幸“折戟沉沙”。這樣的畢業(yè)情況,在碩士培養(yǎng)的漫長歷程中,毫無疑問是極為罕見的。

以往相關數據表明,大多數院校的碩士畢業(yè)率都能保持在較高水平,像這樣低的畢業(yè)比例實屬罕見。這一現象無疑給我們敲響了一記沉重的警鐘,讓我們深刻且清晰地認識到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是多么至關重要,以及導師指導在學生學術成長道路上所發(fā)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過去學術研究領域,可能存在審查不夠嚴格的情況,導致部分學術成果的質量參差不齊。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學術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這樣嚴格的盲審制度已然成為必然的趨勢。它不僅僅體現了社會各界對于高素質人才的更高要求,更促使學校和學生愈發(fā)重視學術質量的提升。

這種嚴格的制度,反映了我們對知識的敬畏和對學術的尊重,以及對嚴謹治學態(tài)度的極力推崇。它意味著在學術的殿堂里,容不得絲毫的馬虎和懈怠,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精心打磨,每一個成果都需要經得起嚴格的檢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符合社會需求、具備扎實學術素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
熱門跟貼